121虽已过,但苏三还是想聊聊H

时间:2017-11-2 16:19:25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此文写于几天前,因为不动产的事儿,苏三数次将此文推迟。虽“12·1”已过多日,但是苏三仍觉得有必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跟您聊聊“HIV”的那些事儿。

以下为正文

又到一年“12·1”,记者这个忙碌的职业,让苏三几乎已经忘记了这个对我而言曾经十分重要的日子——艾滋病日。

“时光匆匆,6年已过”。昨天看新闻时不经意的一瞥,《大河报》发表的“河南十个艾滋病患者八个是男性婚外异性传播严重”的一篇稿件,又把苏三的记忆拉回几年前——在武汉上学时当艾滋病志愿者的那些日子。

那是年,因为要写一门专业课的结课论文,在“知网”上遍查学术论文的苏三,偶然间接触到了一个词语“恐艾”。

从此,也开启了苏三长达两年多担任艾滋病志愿者的日子。从第一次见到“疑似感染者”时紧张到浑身战栗、双手冰凉,到后来能与他们交朋友,面对面坦然交流,甚至一起吃饭。志愿者两年多的经历,和如今所从事的记者职业让苏三萌发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写点什么的冲动。

“恐艾症”一个不为众人所知的“心理癌症”

“恐艾症”,这是个啥病?或许有很多人都未曾听说过这个词语。

“恐艾”。顾名思义,就是恐惧艾滋的意思。世界上还能有这样的病?苏三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在现实生活中,被这个心理疾病折磨的人真的不在少数。

年秋天的一个午后,苏三曾在武汉东湖边“接待”过一位“恐艾者”小A。他告诉苏三,自己是一位在别人看来“光鲜亮丽”的金融白领,但就是“恐艾症”三个字,却把他活活变成了一个“神经病”。

年上半年,小A陪客户一起应酬,酒桌上谈成的一笔生意让他格外兴奋,酒足饭饱后,他便约客户一起去按摩。但当时的小A并没有想到,一次并无“见不得人内容”的按摩却让他的生活有了彻底的改变。

按摩后三天,小A隐隐觉得自己在小便时有些不适,平时习惯于“凡事问度娘”的小A便通过网络开始了搜索。这一搜不当紧,小A觉得自己的症状与网上描述的各类性病症状“都很相似”。于是,他便拼命地回忆按摩当天可能出现的所有细节是否会给自己带来“性病”的风险。

“我后背和屁股上经常出一些红疙瘩,有时自己会把它抓烂。按摩时我趴在床上,不知道按摩的人对我都做了什么啊,她的手会不会烂呢?”小A告诉苏三,自己绞尽脑汁地想了3天,那个来自“后背上的风险”让他恐上了“艾滋病”。

“恐艾”后,协和、同济、省医、医院、武汉市皮防所……几乎武汉所有“数的着”的医院几乎被他转了一遍。在半年时间里,他做了20多次抽血化验。但每次都拿“阴性”结果的他却始终不放心。

交谈中,小A拉起衣袖,激动地向苏三展示着自己因抽血而留下许多针眼的胳膊。就在三天前,他又忍不住去了武汉一家医院抽血检测。“抽血护士看着我的胳膊都皱眉头,这么多针眼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吸毒呢。”小A对苏三说。

“上次抽完血我没看到护士在抽血时有没有换针头,我也知道自己是瞎想,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说到此,小A一边对着自己扇耳光,一边向苏三哭诉,从“按摩”恐到“针头”,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个“鬼样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或许您觉得小A这样的“神经病”只是个例,但是在苏三当志愿者的两年里,网上两个全国性的艾滋病论坛和数十个QQ群中,每天都有无数如“小A”一般的悲剧在上演。

在华中地区艾培中心所医院,这里感染科、泌尿外科的大夫们说起“恐艾”,总会说“这样的人见过太多”。为此,医院神经内科还安排了一位肖大夫专门应对“恐艾者”。

“我们排除了他们感染的风险后,就直接推荐到肖大夫那,治心病他在行。”医院感染科的一位副主任医师曾这样对苏三说。

“艾”or“癌”?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为何会有这么多人患上“恐艾症”?

一位曾和苏三在QQ上陆续聊了近半年的一个“恐艾者”曾这样说:“这个病会颠覆你曾经拥有的一切,想起这三个字就觉得对不起老婆、对不起孩子、对不起父母,对不起所有的人。”

苏三在当年“驻扎”的一个论坛里曾见过这样一个设问:“如果能选择,你会选‘艾’还是选‘癌’?”出乎苏三意料地是,几乎80%的人竟然选择“癌”。甚至还有一个“恐艾者”回帖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癌,能堂堂正正地死去。而‘艾’则让人‘抬不起头’。”

一位“恐艾者”曾亲口告诉苏三,说起“艾滋病”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是因为干了“见不得人的事儿,才出的问题。”诚然,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并非一种,但在其中,“性传播”这种特殊感染方式,让这个病背负了太多的道德枷锁。

张淑芳,是一位来自新疆,如今已年过6旬的“老牌志愿者”。多年前,从事护士工作多年的她偶然来到杭州,医院,这个浙江省医院的“关爱家园”中从事志愿者工作。

“‘恐艾’,比艾滋更可怕。他们天天处于高度紧张中,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举动,而且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他们的健康也很不利。”说起“恐艾症”,这位在“恐友”圈子里被公认为和蔼可亲的“张阿姨”曾这样对苏三说。

同样,四川省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陈晓宇医生也告诉苏三,随着医学的进步,艾滋病如今已是一个可以靠药物维系生命的“慢性病”。

“我真正的病人反而很乐观,积极配合治疗。越是那些在我看来没有风险的人,越是天天在网上、电话里无病呻吟。”陈晓宇告诉苏三,自己曾在网上公布过自己的联系方式供“恐艾者”咨询,但后来,一天数十个咨询电话、多条微博私信咨询,以及用工作QQ维系起来,总人数超过3万人的QQ群,已压的他“喘不过气”。

曾与苏三因“恐艾咨询”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的心理医生曾说,“恐艾者”其实有着许多共性,他们往往是生活中的“成功者”,生活中往往没有经受过挫折。“遇事过度敏感,爱钻牛角尖,爱追求完美是他们的共性。”这位医生说。

说了这么多,相信各位看官也都了解了“恐艾症”到底是什么了。其实,“恐艾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是“疑病症”、“强迫症”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那么,面对此,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针对“强迫症”,心理学界有本“治疗圣经”,那就是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所创立的“森田疗法”,而“顺其自然,为所当为”8个字便是其中精髓。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邓云天在《走出强迫的泥潭》一书中也对这8个字进行过独特的解读:

首先,“顺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然”。要“顺”的是自然规律,而非自己在“强迫”中所遵循的行为习惯。“情绪”自有一套从发生到消退的程序。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会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结束,反之则不然。

“为所当为”,它并非“为所欲为”。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观的现实中,该工作就去做工作,该学习就去学习。一句话:“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客观现实中,而不是想法中。是“该做啥”,而非“想做啥”。按此来办,你就会发现,慢慢地因“强迫症”而形成的那些杂念、那些焦躁情绪就会在你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关于HIV,您所应当了解到的知识

“别瞎想,行为决定结果。你这行为想染上这个病还没有资格!”这句话是苏三在当志愿者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医疗网站“Medhelp”防艾板块“三巨头”之一的“nursegirl”曾在一篇叫做《HIV的真相》的文章中曾说:“不幸的是,一般人群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对于HIV传播的观点过于夸大。我以为这和关于这个病毒的‘以讹传讹’有很大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说起这个病,很多人都会“谈艾色变”。那么这个病为何如此恐怖?病毒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

“艾滋病之所以难以攻克,是因为HIV病毒会不断的‘改头换面’,让人类的免疫系统认不出来它来。”一位医务工作者告诉苏三,“HIV病毒”主要进攻人体内的“CD4”的细胞,这种细胞在人类免疫系统中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一旦“CD4”被大量消灭,免疫系统中的其它细胞便成了“无头苍蝇”,不知道该去消灭谁了,最终造成人体的免疫系统“形同虚设”。

那么,破坏力如此巨大的“HIV病毒”自身又有“几斤几两”呢?

“‘HIV’是非常难传播的一种病毒,和其他病毒相比(比如流感),它在外界环境中是非常脆弱和不稳定的”。“nursegirl”曾说,构成“HIV”传染的条件堪称“完美”,因为病毒在离开寄主(身体)之后会很快“失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不会一个“无生命”的物体那里感染的道理,比如马桶座,修甲、理发工具,淋浴室,饮料杯,牙刷等等。

既然要写篇关于HIV的稿子,苏三觉得有必要把关于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再“老生常谈”一次。

●什么样的行为才称得上“危险”?

目前,人类所认知的“艾滋病传染方式”只有三种,那就是“性接触传染”、“血液及血制品传染”及“垂直传染(母婴传播)”。在被无数“恐艾者”视为“精神家园”的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性病、艾滋病咨询的板块中,医务工作者更是给出了“除成年人无保护插入性肛交、阴道性交,使用HIV污染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液成品,共用注射器吸毒三类情况外,其他情况一般不需要检测”这样的建议。

●性行为中怎样进行有效防护?

“婚外异性传播超过八成”,“个别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的感染率超过20%”在今天屡见报端的新闻中,这样的表述分外刺眼。

“我不愿对这些行为做‘道德评判’,但从医学角度讲,没有体液交换就不会有危险,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性病、艾滋病的感染几率。”一位在网上担任义务志愿者的医疗工作者这样解读安全套在“防止体液交换”中所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

●去哪检测?

先说地点。因为有手术、输血等医疗业务的开展,“HIV”病医院已是“标配”。此外,各区、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都可以开展这项检测。

同时,苏三可以告诉你,这项检测既不“费钱”也并不“费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费用大约20元。一般早晨抽血下午出结果,下午抽血隔天出结果;化学发光法检测费用大约不超过50元,时间同上)而随着科技的进步,“金标”、“硒标”等快速检测方法如今也实现普及,您医院或疾控中心,只需30分钟左右,便可得到结果且准确率相比“酶联免疫吸附”、“化学发光”等用各类仪器进行检测一样准确的结果。

●“窗口期”

那么啥是“窗口期”呢?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从感染了某些病毒后,从感染那天起到用目前医疗条件检测不出“已感染”这一事实的“时间差”。

“窗口期”是各位科研工作者一起努力在进行“压缩”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越短,人们通过输血等方式罹患一些传染病的危险就越低。

目前我国对“HIV”病毒的检测试剂已全面更替为了“三代”及其以上的试剂,保守估计,“6周”,基本已成为目前一线医务工作者普遍认同的“HIV窗口期”,其实,很多检测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告诉苏三,只要没有在近期实施过大手术、没有天生的免疫障碍、不在乙肝等疾病的发病期,对于HIV抗体(HIV-Ab)的窗口期基本在21天左右。

PCR核酸、带有“P24”抗原检测能力的四代试剂、酶免三代试剂、WB确证试验对HIV抗原、抗体的检测窗口期示意图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增加了能够捕捉“P24抗原”四代试剂(HIV-Ag\Ab)及直接测定HIV病毒DNA的“PCR核酸扩增技术”(窗口期约为9天)的出现,“HIV窗口期”将进一步被压缩。

又是一年“”,愿世界从此无“艾”

一年前,在“金水河观澜”的







































四川白癜风医院
北京严重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jbjc/51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