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终岁末,我都会有两个思念:一是小白狗美作,二是好朋友美珊。 年的12月28日,美作以一只流浪小脏狗的姿态来到我家。当时房子小,两个人生活已经略显拥挤了,可无意中在网上看好猫好狗义工团的微博,还是一眼就相上了它,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眼缘。小家伙来了家里真的是肆意拉尿,一天地得拖个20回,我对它“国瑞城闪电”的期望也从未实现,跑的真是永远小区最慢。虽然是条公狗,可除了发情,其他的时间,美作更像是个安静的小姑娘……后来和前女友分开,美作也被送回了前女友的老家,这一别,已经两年。 美珊是我大学时候的好朋友,是让我动了心的姑娘。人直爽,唱歌特别好,两条眉毛粗粗的,透着不服和倔强。可就在某一年的31号,美珊拿了新房的钥匙,在离家不到五十米的地方,被几个不知道提款机有摄像头,却因为美珊看见了他们的样子而要灭口的陕西农民送去了天堂。 我并不知道这两个思念哪个对我影响更大,美珊的离开像是一个人把你的心脏掏出来,当着你的面开一枪,你看见它中间有那么大个洞,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把它放回身体。人总会盲目的乐观,觉得那些什么抢劫杀人之类的事情貌似都是电视里的,或者就算有也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可美珊的离开却让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个世界恶意的存在。一直到现在,我一到自己坐车或者是走路的时候,都会想象自己穿越回那天的夜晚,装警察,想制敌招式,幻想自己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时间段,每一句对话甚至都做了几千个应变……在这之前,如果你问我有一个阿拉丁神灯般的愿望,我还会努力去思考是要读心术还是一个亿,可那之后我就只有一个愿望,让美珊复活就好。这期间我也经历了家人的去世,可你总觉得遗憾也必然,生老病死,谁也逃不过去。况且无论是80还是70,他们都起码爱过,也经历了这人间大半的喜怒哀乐。可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她的生命其实才刚开始呀! 而美作的离开更像是用镊子每天从你的心脏上取一丝肉,你还没长回来的时候又来取第二丝。开始会不舒服,可你渐渐也会习惯,突然有一天你觉得怎么心里空落落的,才发现,水滴已经石穿。它会时不时的在你梦里出现,和它从没见过面的姐姐“又”一起,跟你抱怨。你虽然心里有一万个想念,可你也明白,他已经不是你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生离比死别更加无力和遗憾。 蒋勋说过人与人之间除了生离就是死别,并没有第三种结果,我倒觉得还有一种,就是不见面的思念。别离其实都是我们所在的三维空间里的概念,可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有另一个维度的空间,生命之间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通过感知彼此的能量就能实现通联,而这个能量,我相信就是心中那一份想念。 柏老师说从孙涛的文字当中我读到了浓浓的忧伤,和淡淡的孤独。这让这个我不得不想到分离这个话题。 不论是美作还是美珊,对于涛涛来说都是真情的陪伴,甚至都是自己某个特殊时期的一部分自己的组成。而这种追忆,貌似追忆的是美珊或者美作,其实追忆的是让自己觉得不再孤单的温暖。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逃避着分离。 分离意味着什么?或许有人以为分离意味着失去。是的,失去没有错误。但是更深层次的分离,意味着死亡。 所以,我们逃离的不是分离,而是死亡的恐惧。 我的结婚日期是12月31日。因为这个日期是妈妈做一个很大的手术的日期。那个日期对于我们全家来说就是死亡的侵入。所以,当我先生问我喜欢哪天领结婚证的时候,我没有思考的说,12月31日。 我一直说是纪念妈妈顺利重生的喜悦。但其实,那是要用一份新的稳定的情感来冲淡对于分离、死亡的恐惧。 在这个新年初始的日子,谈分离或许有些沉重。但其实每个人都在这样做着。看着满屏朋友圈的的盘点,和对的展望,那不就是一次次的在确认着自己存在的痕迹,在确认着自己不会和过去分离,那些发生的事情和美好的记忆、甚至延续的事件都让我们知道生命、生活、我们都没有结束,依旧安安全全的运行着,开始着,发生着。 分离是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不谈分离更深层次的意义,也不谈哲学上的分离。我们就说说社会关系中的情感分离。 其实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分离,孙涛已经充分的表达了分离给他造成的难过,那我就来说说为什么分离会让我们难过。 科学家曾以女大学生作为被试,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把实验的被试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并且都告诉她们要参加一个电击实验。实验前(其实已经开始了),主试会用特别危险的口吻告诉高恐惧组,一会儿的电击会让被试者特别疼。而对低恐惧组,主试则会尽量告诉她们,一点都不痛的。在进行实验前,会让被试进行一个选择:是自己独自等待还是和其他的被试一起等待,或者无所谓。 实验的结果是,高恐惧组63%的被试想和其他人一起等待,而低恐惧组只有33%。也就是说,面对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个体更喜欢和别人待在一起。从健康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角度,身边人的社会支持本就是人的心理健康所必备的。 这个结果和人们伤离别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少了其他人,自己在以后可能面对未知情境就少了一个人的支持。我们伤离别,可能就是对这份未知的担忧。而有时和朋友的离别,本身就是身边环境剧烈变化的结果,比如毕业、辞职。 在社会心理学理论当中有一个很像经济学理论的观点,叫做相互依赖理论。它强调从人们彼此间的付出和收益来分析人们之间的交往模式,而人们在交往中通常是最小化自己的付出并且希望获得最大的回报。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和朋友、同学、同事、小宠物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在情感上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付出在里面。有时候人们会高估自己的付出。当和对方分别,面对以后越来越少的相处时间,自己以后能得到的回报恐怕也遥遥无期了。就好像我们花了不少钱建筑一个房子,结果最后自己却住不到。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个互惠原则。它的意思是说人们在交往中,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就得回报他(这与相互依赖理论并不冲突,因为有的时候付出就是为了得到回报)。所以我们对待别人采取的态度,往往正是希望别人对我们所用的。我们在分别时痛彻心扉,可能就是希望别人也因离开我们而痛苦,因为这样显得自己在对方心中很重要。 离别谁也阻止不了,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朋友脆弱时给予情感上的安慰和陪伴,比如在我的动力学心理成长小组我们就经常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互相安慰和鼓励,有朋友在身边,总是会好很多,何况还是一帮善于解开别人心结的朋友,而也有人说,对待失恋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新的恋情,对于离别也是一样,当有一份情感不可避免的要走出你的生活的时候,那就让新的情感充实进来吧!比如1月7号我的读书会,没准,你又能交到很多好朋友呢! 亲爱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孙涛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百诚释心(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特邀作家 ——精品课程推荐———心遇燕语读书会— 阅读,可以让一个人自由,在书中可以找到内心中的一隅。洗净双手,抚平心情,虔诚地在文字中探索。读书,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因为浅薄,所以阅读,在阅读中发现更多的不足,慢慢地把自己的浅薄读懂。在书中找到面对恐惧的良方,填平心底欲望的沟壑。 阅读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内心,可以打开与外界交流的大门。你是否对阅读有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你是否在书中彷徨无法解答?柏燕谊老师“心遇燕语读书会”,让思想在这里理解、交流、碰撞、升华,让心与心零距离沟通。 报名马老师周老师 —心理学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是心理学团体咨询或团体治疗的一种形式,在柏燕谊老师的带领下,使大家清晰的感受到关系的冲突、希望的重建、人们的抱持、内心的动力及转化,从而达到个人成长和学习团体技术的双重功效。我们期待这个团体能给渴望突破自我的你提供一个新的时空,成长和体验! 咨询刘老师 —一对一心理咨询— 集合众多国内顶级优秀心理咨询师为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社会人士提供个体咨询服务。服务范围:个人自我成长、职业发展、两性关系、婚姻家庭问题、亲子关系、教育,以及各种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的辅助心理治疗。 预约周老师 (图片来自互联网) 柏燕谊 心理咨询师,儿童教育专家,畅销书作家。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出版两性畅销书《爱情很残酷,你要学点擒拿术》,亲子类书籍《爱暴力》、《学点心理学帮孩子养成高情商》等,CCTV-12《夜线》栏目特约心理专家,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江西卫视《金牌调解》、重庆卫视《谢谢你来了》、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等栏目特约心理专家。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添加原文链接。非法转载一律举报! 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