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十一)《小经》付嘱之文 (十一)《小经》付嘱之文 十一、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之文 《阿弥陀经》云: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善导《法事赞》释此文云: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这段文叫作“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之文”。其中,《阿弥陀经》这段文在什么地方呢?在全经的最后。“佛说此经已”,“此经”就是《阿弥陀经》。“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当时与会的阿罗汉,还有天、人、阿修罗等护法,听到佛讲这部《阿弥陀经》之后,都非常欢喜,信受不疑,作礼而去。 付嘱名号 如果只看这一段,似乎看不出释尊要把弥陀名号付嘱给舍利弗,这要看善导大师《法事赞》的解释才能明了。《法事赞》是善导大师以赞偈的形式解释《阿弥陀经》的。 这段经文,虽然表面上没有提到付嘱舍利弗的事,实际上确有这样的意思,这要通篇来看,不能割裂来看。舍利弗是《阿弥陀经》的当机者,佛从头到尾讲了很多,但是他一句话都没说。佛讲的内容无非都是围绕着弥陀名号,舍利弗“欢喜信受”,信什么?就是诸佛证诚那一段,信称名就能往生,信这件事,接受这件事。他对佛讲的话,相信了,接受了,然后作礼而去。 每部经的结尾基本上都是“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这几乎是一个通规。但是,在每部经当中,与会的弟子们信的内容不一样,接受的教言不一样,欢喜的点也不一样。在《阿弥陀经》结尾,舍利弗相信的内容、接受的教言、欢喜的点,都是围绕弥陀名号的。 殷勤付嘱 《阿弥陀经》的殷勤付嘱,不像《大经》里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的付嘱那么明显,“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也不像《观经》里释迦牟尼佛对阿难的付嘱那么明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但《阿弥陀经》是有付嘱的,甚至通篇都可以说是付嘱。净土三经,佛付嘱的都是一件事。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这里的“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阿弥陀经》的法会要结束了,佛殷勤地付嘱舍利弗和其他与会大众;还有一种,因为释迦牟尼佛讲完《阿弥陀经》不久就涅槃了,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一代时教即将结束。佛一生讲了很多经典,但最后付嘱众生要相信这句名号,接受这句名号。 “殷勤”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说“无事献殷勤”,这个“殷勤”有贬义,不是这个意思。佛经里的“殷勤”是褒义,显示讲话的人情意很恳切,很深厚,对讲话的对象很关心,很关切的,这样才会有“殷勤”的心境,就是频繁、反复地叮嘱。 记得我去广西上大学时,临走前,我爸妈一直叮嘱我,因为我从来没离开家那么远,虽然我从小学起就在学校寄宿,但是毕竟不像广西那么远,两三千公里,火车要开一天一夜,而且半年才能回来一次。我爸平时跟我讲话不多,但是那次讲了很多话。因为是在一种特别的情境下,甚至一句话反复说。这就是“殷勤”,就是一种恳切叮咛的状态。 佛也一样,佛就要灭度了,他说“在娑婆世界久住无益”。如果佛住世时间太长,一般的弟子就觉得“反正佛一直都在,我学不学无所谓”。阿难就是这种心态,“佛是我哥哥,我又是他的侍者,我要开悟还不简单吗?随时可以请教”。最后,所有人都证果了,阿难反而“灯下黑”了。“灯下黑”就是离得越近反而越得不到利益。其他弟子也一样,如果佛一直住世,他们就觉得“反正有很多机会,佛永远陪伴我们,不着急”。所以,佛说“久住无益”。而且,说不定还有人嫌弃佛,“这老头儿天天管我们,他怎么还不走?”所以,佛就顺应我们世间的人寿,活了八十岁就走了。 佛要离开了,肯定要把最重要的东西告诉弟子。所以,这种“殷勤”的心境是在一种特别的情景下产生的。 什么叫“付嘱”?我们现在不太用“付嘱”这个词,倒是经常用“嘱咐”。其实,“嘱咐”跟“付嘱”在古代是一个词,只是词序调换了一下,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付”跟“嘱”的意思有所区别,“付”是付之以物,“嘱”是以言相托,寄相思也。 “付之以物”,就像一个老父亲临死的时候,颤巍巍地把一件东西传给儿子,这件东西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已经成了传家宝。所以,把一件很重要的东西给子孙,这叫“付”。在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付之以物”的“物”就是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 “嘱”是以言相托。光给东西不行,还有话。有时候也没有东西,但是有非常重要的话。这些话或者对儿孙有帮助,总之是很重要的内容。 “以言相托”,“托”是托相思。比如爷爷临终时告诉他一句话,这句话就在他心里打上了烙印,比爷爷活着的时候讲的话重得多,也更起作用。 《金刚经》里有一句话反复出现,“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为什么反复叮嘱众生呢?《大经》里是付嘱念佛;《观经》里也是付嘱念佛,一直在付嘱。因为五浊恶世的我们,对净土法门这样的难信之法难以起信;即使起信了,也很容易始信终疑,始信终弃。开始相信,没过多久,因为各种原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就放弃了这个信,心被别的东西偷走了。总之,有各种退堕的因缘,所以佛才反复不断地叮嘱我们。 五浊 “五浊增时多疑谤”,娑婆世界叫“五浊恶世”,哪“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什么叫“五浊增时”呢?就是五浊这种浊染、浑浊的程度增加、增重、增进很多,变得更加严重。一开始可能只有一点浑浊,就像一杯水,里面只有几粒沙子,稍微有点不干净;慢慢就变得越来越不干净,最后完全不透明,变成一杯泥了。 我们复习一下“五浊”。 第一,劫浊。在娑婆世界,人寿最高能达到八万四千岁,身高也高,寿命也长,这是人寿的顶点。达到这个顶点之后,每过一百年,人寿就减少一岁,这样一直减到两万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劫浊。进入劫浊,就是整个大环境变得不好,变得浊染。在人寿两万岁之前,还比较清净,人的寿命,物质、精神方面的福报,都还很不错。 可以讲,劫浊是对五浊整体的概括,进入劫浊之后,必然产生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就像进入冬天,自然就有冬天的气息,树叶落了,天冷了,下雪了,穿的衣服厚了,有暖气了,等等。进入这样的阶段,自然就产生这样的情况。进入劫浊,人的知见必然混乱,烦恼变得更重,身体越来越差,寿命越来越短。所以,劫浊相当于一个大背景。 第二,见浊。“见”是知见。每个人都有知见,甚至猫狗也有知见,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在这些知见里,有正见,有邪见。按理说,众生只要不学佛,都在邪见当中。所以,见浊是相对于正见来说的,见浊就是众生的知见非常浊染、邪、不正,这时候各种邪说、邪思想、邪师就会纷至沓来,触目皆是,眼睛所及,耳朵所听,都是浊染的,很难碰到清纯不染,非常清澈、干净、正确的知见。 这个时代邪说纷纭,真假难分。因为什么事都有理由,歪理也有三分理,歪理也能说得跟真理似的,听着也很有道理,其实是歪理。像各种附佛外道就是如此。 我们能学佛,特别不容易。大家听过“邪见稠林”这个词吗?“稠”是密,“稠林”就是密密麻麻的树林,不是稀稀疏疏的。学佛要披荆斩棘,要从这些邪见稠林当中穿过去,弄的皮开肉绽,身上的衣服破了,肉割开了,血淋淋的,所以这是不容易的。 相较而言,后边四种浊,见浊是最严重的,见浊决定了后边的一切:因为知见不对,才会有各种贪瞋烦恼,才会让身心不安宁,寿命才很短促;如果知见很纯正,就不会有后边那些。 知见相当于人的眼睛,如果天生眼睛上就长了一层红色的膜,看什么东西都是红色的。别人说是绿色的,“什么绿色的?这是红色的!”他看什么都是红色的。 所以,知见特别重要,修行的境界、功夫跟知见比起来,知见更重要。很多人觉得功夫厉害,知见不算什么。一个人头上出火,脚下出水,就让人觉得很厉害;而知见只是一种见解。其实,在某些情况下,知见比境界、功夫都重要。即使再有功夫,再有境界,但有可能是邪知邪见引发的某种小功能、小能力。很多外道都有所谓的功夫、境界,但是这些会让自己“从苦入苦,从冥入冥”,最终不能解脱。 当初佛修苦行,当时的九十六种外道都是如此,能教佛修苦行的那些人都很厉害,都有各种境界,有非常厉害的功夫,但是因为知见有问题,所以不能解脱。 大家来善导书屋,就是学一种正确的知见,这比学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还厉害。知见正了,一切都正了;知见一邪,什么都邪了。 这是见浊。 第三,烦恼浊。“烦恼浊”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根本烦恼。五浊恶世到来的时候,人的贪瞋痴慢疑比之前要重很多。比如,今天人的贪心跟古人比起来就重得太多了。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现在不是吞象,连大山都吞了。贪心重,瞋心也一定重,愚痴心也重,我慢心也重,疑心也重:这就是我们。 我昨天看了一本书,是明朝的洪应明写的《仙佛奇踪》。洪应明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他写的另一本书应该人人都知道,就是《菜根谭》。 《仙佛奇踪》前面讲学道求仙,像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赤松子、广成子、魏伯阳,这些都是修成的人。书里写的那些经历很厉害,一个女孩跟他爹在山里砍柴,走散了,有人随手给他一个桃子吃,她把桃子吃下去之后背柴,“怎么这么轻啊?”回家之后,他妈用棍子打她,一打她就飞上天了。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神话,古人真有这种本事,因为他有那样的根机,有那样的修行环境。其实离我们的时代也不远,就是一千年前的事。今天的人很少能这样。因为古人的烦恼很轻,贪心也轻,瞋心也轻,愚痴心也轻,不怀疑,师父让他做什么,他就相信师父,就做什么。今天的人,脑子里有一万个问号,“师父行不行啊?他讲的是真的假的?”我慢心也很重,“我是天下第一,为什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今天的人学佛、修道,想靠自力,太难太难了,因为烦恼太重,很多东西都梗在心中,能好好修行吗? “嗜欲深者天机浅”,一个人的嗜好和贪欲很深、很重,如果作为修行者,根机天性就很浅。今天的人几乎都是嗜欲深的人,不可能好好修道。 烦恼浊叫作“五钝使”,见浊叫作“五利使”。为什么见浊叫作“五利使”呢?因为见浊产生的力量很强,就像一把非常锋利的刀。我们在知见上产生的问题,心里认定就是这样的,就会开足马力往前冲,所以它很锋利,一旦产生知见上的问题,就非常严重。 而贪、瞋、痴、慢、疑等烦恼叫作“五钝使”。“使”,就是有一股力量催动着,不知不觉去做某些事。贪、瞋、痴、慢、疑等烦恼,我们心里知道是不对的,只是习气在推动,而且我们还可以或多或少地往回收着这个劲。所以,相对于见浊来讲,烦恼浊就是钝的,没有那么锋利。 第四,众生浊。我们众生的身体都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假合而成的,是粗鄙的、粗陋的,身心非常漏劣。表面看着很干净,把皮一揭开,里面非常漏劣。佛说众生“身如行厕”,我们的身体就是行动的厕所,非常粗陋。离得稍微远一点,眼睛就看不到了,太近了也看不到;离得太远,耳朵也听不到。 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好,那是因为没有对比,如果跟天人比,或者跟其他三大部洲的人比,我们的身体都非常漏劣。 第五,命浊。就是寿命非常短促,这也是一种浊。众生浊和命浊,这两者有关系:如果身体不好,是破败的,像伪劣品一样,那就用不久,很快就报废了。 今天人的体质跟秦汉时候的人比,差得太多了。我们看兵马俑,他们的身量,还有身体壮硕的程度,今天的人都不能比,他们的眼神非常有力,炯炯有神。古代的一个人能打我们今天十个人,今天的人就像小鸡、小鸭一样。很多研究中医的人看古籍,分析里边的人物,普遍认为“秦汉体格,去古已远,今人禀赋更薄”,都感慨现在人的体格比古人差得太远了。 命浊,比如一个人修行刚摸到路子,但是很快就到八十岁了,寿命到头了,棺材在等着他,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来生还能得人身吗?太难了。 密宗的修行人经常会说,这一世做活佛,下一世还做活佛,他们有他们的方法,可以知道自己来世去哪里,做什么,有什么标记。但是看一些对他们的访谈,说现代的活佛普遍都不如古代的活佛预计的那么准确,本来说投到西,结果又跑到东边去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也说明人的根机在下降,这是普遍现象,因为进入这个时代必然是这样。 五浊恶世,疑谤增加 “五浊增时多疑谤”,五浊在增进,程度在加深,这时候就会出现“多疑谤”的情况,这是善导大师说的。“多疑谤”包括两种:一是怀疑,二是诽谤。这里讲的“多疑谤”,是指净土念佛法门受到非常多的怀疑和诽谤,因为净土法门太难信了,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众生付出甚少,但是所得利益甚大,因此很多人怀疑。 这一点在五浊恶世更加明显,净土法门更容易引起怀疑。按说净土法门是佛说的,这有什么好怀疑的呢?但是人们对佛的信心普遍减弱了,打折扣了,所以对佛讲的内容也怀疑,信心就打折扣。 怀疑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气,尤其学净土法门,怀疑是头号大忌。我们通常觉得五逆十恶的罪不得了,但是在净土法门,五逆十恶都不如怀疑佛的罪业重。五逆十恶的人如果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对阿弥陀佛、对名号生起信心,他还有解脱的希望,解脱就是成佛,成佛之后,他过去不好的缘就能转成佛缘,他还能救度别人。 即使是个大善人,是全国首善,全世界首善,但是不信净土法门,甚至诽谤净土法门,他做的那些善事能救他吗?那些都是有为有漏之法,最多就是积点福报,最后还是轮回。所以,我们看问题要从长远和根本来看,不能只看眼前。 怀疑,就像屋子里拉上了窗帘,本来太阳光可以透过窗户把整个屋子照得亮堂堂的,结果窗帘紧闭,阳光也无可奈何。怀疑一旦打消,信心一生起来,光就进来了。 学净土法门,信心最重要 龙树菩萨说,学净土法门,信心是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他有一首偈子说,“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学净土法门,如果怀疑,成佛的花就不能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信心清净的人,就能花开见佛。其实圣道门也一样,《金刚经》里有句话叫“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信心特别重要,不仅是对净土法门有信心,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他对别人有信心,凡事信任对方,凡事正面思维,不怀疑别人,这样的人就有一种很笃定的气质,很明朗,很坦荡,容易快乐。成天怀疑的人,会让人觉得他左摇右晃,犹豫不决,不明朗,脸上就像蒙了一块看不见的黑纱。习惯怀疑别人,他的气质就是这样,偏阴,偏暗,不明朗,阳气不流通。 为什么小孩活泼可爱、天真烂漫,谁看了都喜欢?因为小孩不怀疑人,你说什么他都相信。没有怀疑就没有烦恼,很多烦恼都是从怀疑来的。 有怀疑,如果只是存在心里,存疑还好。就怕怀疑之后,嘴上没有把门的,说出来,甚至恶意诽谤,那就不好了。所以,诽谤跟怀疑有关系,因疑而谤是最坏的情况。 都有哪些诽谤呢?比如“哪有极乐世界,谁看见了?”这就是诽谤。虽然他没有恶意,但如果他内心笃定,决定这么认为,那就是诽谤,因为他否定了极乐世界。再比如“往生极乐世界,你这样念佛就能去,我不信!”这也是诽谤。 我备讲义的时候,还去网上查了查,想查一些典型的对净土法门诽谤的案例。结果真是不敢看,不忍看下去,看得心惊肉跳,看了两页就关了,不找了。因为看这些人讲的话,都能想到他未来是怎样的果报,似乎都能看到地狱。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我们的脑子很容易抽筋的,因为人的嘴很难控制,嘴跟心是连着的,心难控制,所以嘴难控制,往往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谤佛谤法了。严格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诽谤过佛法,诽谤过净土法门。 像我在网上看的那篇文章,其实这是最不好的,因为挂在网上之后,删又删不了,一直都在那里。我看那个帖子都是十几年前的,十几年的时间,耽误了多少人,影响多少人啊? 为什么诽谤佛法有罪?又没伤害别人,又没打人骂人,对人有什么伤害?似乎没什么罪过,其实有罪过。在《往生论注》里,就有人提出这个质疑,昙鸾大师说“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人造的所有罪业,不管大小,都是因为不知正法导致的。因为不知正法,不知道因果报应,不知道六道轮回等等,或者不相信,所以才造种种恶业。 不知正法由何而来呢?由闻人诽谤而来。听到别人诽谤佛法,所以自己也不相信正法;不相信正法,就造种种罪业。所以,一切罪的来源都是因为诽谤佛法,这多么严重。 比如,杀人是很重的罪业,但这也是因为他不知道有因果报应,没听人讲过善法,也没听人讲过佛法,这都是一连串的。 摘自《净土宗略要文》讲记 讲于善导书屋 年11月16日 赞赏 往期精彩 讲堂 念佛人,全法界第一流的菩萨保镖日夜守护着你! 讲堂 很多人读《阿弥陀经》时心中的“三座大山”,轻松帮你铲除 讲堂 听善导大师说念佛人的“决定信相”,看看你够不够相信念佛法门? 编辑部de故事 bianjibu18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