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开学一个月,10多名中小学生相继自

时间:2021-3-27 19:44:54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北京安全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有一天,孩子突然对你说:

“我不想上学了。”

你的反应可能是这样的——

起初是疑惑,

然后转为愤怒,

最后施展出一顿拳脚教育。

“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

“打一顿就好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你的孩子可能真的生病了,

在你还没察觉的时候,

这些疾病甚至已把他们推向死亡。

开学日何时变成自杀日

今年9月份,开学有一段时间了,一名初二的男孩却怎么都不愿意进学校。于是,母亲带他医院就诊。

母亲对医生描述症状:开学后,儿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提起上学就心烦,话少了,也不怎么吃饭,还说浑身没劲,让他学习就像上刑一样。

涛涛妈说,家人硬把他送到学校,可涛涛根本就不能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到后来竟然头昏头晕、恶心呕吐。

“医院做各项检查,也没查出来啥。”涛涛妈说,“孩子回到家里跟正常人一样,家人怀疑他装病,就又把他送到学校,可一到学校他又开始这儿疼那儿疼,又吐又拉。”

后来经诊断,医院主任医师孔德荣说,涛涛患的是“学校恐惧症”。

学校恐惧症,这个词可能大部分家长闻所未闻。

如果它不是从医生口中而是从孩子口中说出,家长应该会大发雷霆,认为孩子又在为自己的贪玩、懒惰找借口。

但其实,如果孩子对学校的恐惧程度超过一定范围,那就不仅仅是情绪的问题,而是患了心理疾病。

这种病究竟有多严重呢?极端情况下,它可以导致孩子自杀。

年开学的第一天,对于家住靖江的小丽妈妈来说,是胆战心惊的一天。

当天上午,小丽妈妈接到学校通知,小丽并没有到校上课。

中午小丽回到家,妈妈一气之下把她反锁家中。

没想到小丽却从门缝中塞出纸条,以死相逼。

小丽妈妈没有想到情况会这么严重,慌忙报警。

后来,民警赶到现场,几经劝说,小丽这才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无独有偶,今年开学前一天,江西抚州一名六年级女生,因没写完假期作业,压力过大,从15楼一跃而下,选择轻生。

万幸的时,孩子最终被及时铺设的救生气垫救下,只受轻伤。

青少年自杀的事件,每到长假短假过后的开学季就频繁发生,去年年初开学季,仅1个月时间,全国就发生了10起中小学生跳楼事件。

父母眼中的“小情绪”却险些酿成了孩子的终身悲剧。

对此,青少年心理疾病研究专家给出建议:

如果孩子过分害怕、紧张并伴有呕吐等植物神经紊乱的躯体症状,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是患上了疾病。

一旦发现孩子惧怕上学,家长要医院找心理医生,以免贻误孩子的学习与健康。

抑郁症成为青少年自杀的主凶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是抑郁。

“17岁高中男生跳楼自杀,只因老师翻了他的书包”

“10岁女童服毒自杀,留3分钟告别视频2页遗书”

“四川男生高考后自杀,遗书里写道‘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带回家’”

“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中国留学生田某在公寓内自杀身亡”

…………

在频发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中,抑郁症成为主因。

来看一下抑郁症患者眼中的世界。

“我可以用笑容骗过所有人,但是我骗不过自己。”

“我想,自杀是因为,我因着别人,战战兢兢地侥幸存活了这么久,终于也想为自己活一次了。”

这是一位患重度抑郁症多年的少年说过的话。

他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同学眼中的活宝、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些都是他所扮演的角色,真正的那个自己,疲惫、孤独、不为人所知。

在大众意识里,抑郁症仿佛和矫情、脆弱划上了等号。

事实并非如此。也许他开朗乐观,也许他内向静默,在他做出极端行为之前,你可能根本没有在意过他,也不会知道他内心承受过多少煎熬。

年,一位微博名为

走饭的大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了。

她的最后一条微博通过定时工具发出: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在她去世之前,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这个女生。

而在她去世之后,截至到年的今天,这条微博下面已经有万多条评论。

走饭喜欢自言自语,在微博上也是这样,翻看她的上千条微博,我们可以发现,她并不是一个阴郁的人,甚至十分幽默、可爱。

就让我放纵一回吧,让我含着块金丝猴奶糖入睡吧。

我房间有一只老鼠,我坐在床上在跟它对峙,看谁先跑出这个屋子。台风,台风,请赐我一场绿野仙踪。

可能上辈子我是一只雪糕,你也是一只雪糕,可能我们都一样好吃,可能我们的生产日期是同一天,可能我们都死于融化,没事了,只是觉得这么想想挺高兴的。

蝴蝶结很伤心,因为她有翅膀却不会飞。

我把我的心交给你,你去跟它谈一谈。不还给我也没关系,反正它本来就属于你。

走饭中学时期就患有轻度抑郁,就医之后有明显好转。

走饭生前照片

但大学期间学业压力过大,再加上两位好友出国留学、搬出宿舍备战考研,自己实习不顺利,种种原因聚合在一起,彻底压垮了她。

于是她买来一根尼龙绳,终于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一直想要完成的事。

走饭遗照

可能除了至亲和好友,没有人能读懂走饭的内心。

但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抑郁症可能就藏在我们每天见到的某张笑脸背后。

而抑郁症患者数量以及抑郁症对人的伤害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病,有超过3亿名患者。

患者可能会受极大影响,在工作中以及在学校和家中表现不佳。

最严重时,抑郁症可引致自杀。

可怕的是,抑郁症在低龄段的发病率并不低。

有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为0.4%-8.3%。

根据妇联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

中国自杀人数达每年60万以上,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

在青少年和儿童当中,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

5-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1.02%;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自杀人数还在呈上升趋势。

如果一个孩子有重度抑郁症,那么他尝试自杀的可能性就比其他孩子高出7倍。

平均来说,有22%患抑郁症的孩子会尝试自杀。

更加可怕的是,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并不自知,更不会寻求专业的治疗。

《年中国网民抑郁症调研报告》显示,抑郁症患者得到系统治疗的只占总人数的10%左右,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都没有得到系统的治疗。

也就是说,在我们周围潜伏着跟多抑郁症患者,其中一部分重度患者具有自杀倾向。

他们也许就是我们朝夕相处的某个人,也许就是我们的孩子。

如果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忽视掉了孩子的求救,也许会成为心理疾病的帮凶。

家长的无知正在谋杀孩子

关于青少年心理疾病,你知道哪些?

当孩子身处内心煎熬之中,向你发出求救讯号的时候,你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冷漠拒绝,把孩子推回绝望的深渊?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非常令人担忧。

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16.0%到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

除了上面提到的抑郁症,常见的青少年心理疾病还有以下几种。

双相情感障碍

12岁的少女小翔,家庭环境优越,父母在国外,从小跟姥姥在一起。她学习很自觉,业余时间学习钢琴,多次获得钢琴大赛奖项。

但就是这样顺利的人生瞬间发生了反转。

突然有一天,小翔就不想学琴了,还开始厌学,成绩一落千丈。

最让人吃惊的是,她张开被划破带有血痕的双手,央求姥姥:“不要再让我学琴,每次学琴我都想从楼上跳下去。”

姥姥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改变,还一直劝导:“再坚持坚持,很快就考到最高级了,别放弃。”

然而,她最终没有坚持到钢琴考级那一天,她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事后,医院副院长郑毅与家长共同回顾孩子的异常变化,发现孩子曾有过一段话多、爱管闲事、学习自觉、睡眠少的情况,是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

但由于家长对此并不知晓,疏忽之下白白错过就医的时机,终酿悲剧。

双相情感障碍,简单来说,就是有着抑郁和躁狂双重表现的一种常见精神疾病。

患者就好像心里住着两个人,时而冲动狂躁,时而郁郁寡欢。

两种极端性格交替出现,且情感在这两方面摆动不定。

青春期精神分裂

小M的妈妈发现孩子上了高中之后,常常独自在偷笑,原本以为是孩子学习顺利感到开心,但是没有多久,从孩子班主任那里得知,小M情绪不稳定,上课常常发呆,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后来,这种情况演变为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对父母冷漠,也越来越不愿与人交往。

小M的妈妈以为是孩子学习压力太大,还需要时间慢慢适应,但是半年过去了,小M的状况越来越怪异,经常自言自语,还紧张不安、敏感多疑。

父母带着小M来医院找心理医生咨询。

经过交谈和精神检查,医生告诉小明的父母:“孩子患了精神分裂症……”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生于青少年身上的精神分裂症。

青少年由于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性格也不够完善,所以在承受外界的压力或刺激的时候容易患上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青少年强迫症

17岁的女孩蓝蓝,两年前开始出现一些状况:每做一件事情,她都会在心里反复默数,如果数数的过程被打断,她会感到不舒服、心里难受,必须重新再数。

不仅如此,她还担心自己被空气里无处不在的细菌污染:担心毛巾有细菌,于是洗完手后不把手上的水擦干;担心墙壁、天花板上有细菌,于是走路的时候缩手缩脚;甚至在路上、车上,和陌生人稍微一靠近,她都会躲避……

这些情况明显地影响了蓝蓝的日常生活,导致她做事效率变得非常低。

这让父母极为苦恼,觉得女儿太过敏感、固执,还经常因此责怪她。蓝蓝自己也感到很痛苦,但她控制不住这些念头,无法摆脱。

无奈之下,父母医院的儿少心理科。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医生告诉蓝蓝和她的父母,她患了青少年强迫症,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并不是所谓的“想太多”,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

青少年强迫症,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种强迫思维,使自己的行为不受自己控制。

青少年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长期处于心身疲劳、精神紧张、压力繁重的状态中,无益于心理健康,严重的可以诱发偏执型人格障碍及强迫倾向。

正视心理疾病,救救孩子

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增加,一般来说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期是在小学六年级、初一,也就是12岁左右;第二个发病高峰,常常是出现在初三到高三之间,大概15-19岁这个年龄段。

家长需要明确的是,心理疾病不等于负面情绪。

心理疾病虽然属于心理范畴,但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建立在大脑的生理活动之上,因此,心理疾病有明显的神经生理基础。

负面情绪只是心理疾病的一部分表现形式,而真正的心理疾病绝不是简单的安抚、劝导甚至暴力可以解决的,最终途径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作为家长,一定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bj/9551.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