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疑症 > 多疑症概述 > > 温胆汤

温胆汤

时间:2018-4-11 14:33:04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1.温胆汤与痰饮

传统理论认为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类

型,中医学对“痰"的认识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形成病因包括外感六淫,或七情六淫,或饮食不节,或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调等凡是能引起津液代谢的致病因素。

外伤感染后脓性分泌物应属于痰,但言其与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似乎牵强。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形之痰饮皆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引起值得商榷。无形之痰饮也不一定全因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痰饮本意有水液,但到了后来有很多推测在里面,许多并不和水液代谢有关。一方面强调有无形之痰饮,另一方面强调痰饮是病理产物,这两者似乎有些矛盾。因以唯物主义观点讲,产物肯定有形。其实我们可以推测,之所以说痰饮是一种病理产物,就是强调痰饮是病态表现,而且还强调痰对人体有后续的不良影响,至于痰饮到底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以什么形式存在则往往不能确定。用“水液代谢障碍’’、“病理’’“产物"等现代语言表述的痰证概念,有些让人费解,不利于大家对中医痰饮病的学习和理解。

痰饮的特点有: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而变化多

端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对痰饮病的定义,即具有气血阻滞、水液代谢异常、心神蒙蔽、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病症往往为痰证。如果这些特点都具有,这肯定是标准的痰饮证,如果这些特点不全部出现,也有些是痰饮病,如有时仅仅根据昏迷或病症变化多端就判断为痰饮证。

综上分析,痰饮出现表示人体处于不正常状态,水液代谢异常对于判断痰饮病有非

常重要的作用,但临床上往往根据患者是否有气血阻滞、水液代谢异常、心神蒙蔽、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等特点,来判断其是否患痰饮病。

温胆汤可以治疗许多截然对立的症状或疾病,如便秘与腹泻、苔滑与苔燥、体胖与

体瘦、苔腻与苔薄等。这些看似矛盾的病症为何用温胆汤均可以治疗呢?最常见医家以温胆汤擅长治疗痰饮病来解释。

《金匮要略》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这是治疗广义痰饮病的总原则。温药和之,即是振奋脾胃阳气,使阳旺饮消,在温补的同时,佐以调理气机,使邪有去路。这种治疗方法,当以调补为主、祛邪为辅,治病求本,以振奋脾胃运化机能为主要目标,药性比较柔和。

既然温胆汤为治疗痰饮病最有代表性的方剂之一,理应符合“温药和之"的立方原

则。从其方药上分析,也正可理气和胃,温运中阳。此方治疗痰饮,多靠脾胃运化,不像直接用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利水。痰饮病,大抵可分为津液无以化生,或体内津液分布不均两种类型。温胆汤治疗痰饮病之津液无以化生,则可以促进脾胃运化,继而津液生成输布;治疗痰饮病之津液分布不均,则运化消除痰饮。所以不可简单地说温胆汤为化痰饮之剂。正因此方能令身体器官机能恢复,所以才产生生物体所具有的双向调节功能,这就是中医往往能够达到某些“奇特”效果的原因,也正体现了治病求本

的中医思维。辩证的讲,矛盾的存在肯定有其道理,我们不应只看到矛盾的每一部分,更应寻找产生矛盾的原因。

需要指出,胃偏向于对饮食的腐熟吸收,脾则涉及到饮食吸收后的再分配甚至机体整体代谢,胃强调有形,脾强调无形。脾主运化不仅仅是针对饮食,其也包括身体自我康复能力,如对有形之痰(如坏死组织)的吸收代谢。

①半夏小议

在《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部医书中,治疗足少阳经证的方剂中,如《集验》温胆汤、《三因》温胆汤、千里流水汤方与泻胆汤,四方中只有半夏均出现,可推测半夏为温胆汤之君药,是足少阳经药。

《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有“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的条文,一般解释为,此处木火内郁,进而影响燥热气盛,津气受伤,所以去半夏辛燥,加入人参、瓜蒌根甘苦凉润,以清热生津。另有医家指出血证、口渴、自汗禁用半夏。口渴者、自汗者、血证者真的不能用半夏?

本研究古代医案部分口渴症状占7.6%(包括口渴、口渴不欲饮),这些口渴多出现于呕吐、腹泻、发汗、用下药引起津液丢失的情况下,另外也有因痰饮阻隔津不上承而口渴者。可见如上口渴和自汗之人服用温胆汤,不仅没有副反应,而且症状有所好转。同样在产后血虚及崩漏后血虚,都有用温胆汤治疗者。

《金匮要略》麦门冬汤,由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组成,临床上可以治疗肺胃阴虚、虚气上逆表现出的口渴,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等症状。《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由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组成,可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临床上治疗温病、伤寒、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表现出的心胸烦闷,身热多汗,口干喜饮,气逆欲呕,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等症状。另外,竹叶石膏汤有时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口渴属胃热阴伤者。《金匮要略》温经汤,由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芍药二两、川芎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牡丹皮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组成,可以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表现出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等症状。可见,口渴、汗出、血证均有用半夏者。且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半夏用量达半升或一升,可谓量大。这一点其实古代医家早有分析。李世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

七卷》中讲:“世俗皆以南星、半夏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汪昂在《医方集解·润燥之剂第十三》中言:“半夏亦脾胃药,能燥能润,以能行水故燥,以味辛故润也;仲景治咽痛不眠,皆屡用之,今人率以为燥而疑之,则误矣。

半夏为温性无疑,《伤寒论》为中医之经典,且诸家多次提及,不可不重视。但具体如何运用半夏,一要看病情,如湿热或暑湿之口渴,或痰饮气滞津不上承之口渴,当可以用半夏调理气机、化痰饮,从而改善口渴症状;二要看用药配伍,热性口渴可以加竹叶、黄连、栀子、石膏等,胃阴不足可以加粳米、麦门冬等,气阴两虚可以用人参、五味子等,血虚加当归、芍药、川芎等。上面举的三首方剂半夏用量虽大,但组方中麦门冬量更大,且有其他药物相伍,值得学习。综上,如果不重视前人有关半夏禁忌的提示,临床上可能会出现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半夏。医学的发展需要我们的研究更加细致、更加精确,这不是简单的提示或总结能代替的。

关于半夏的制法。生半夏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误食生半夏引起中毒者,表现

症状主要为口腔和咽喉部粘膜的烧灼感、恶心等胃部不适、胸前压迫感。这些症状轻可以自己恢复,如果重可以服用生姜。从临床上看,如煎煮达到一定时间,不会发生此副反应。在处方中选用生半夏,用量lO~40g之间,水沸后只要文火再煎30分钟,未见有不良反应者。

半夏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没有交代制法。《外台秘要》中交代半夏要洗,当为水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交代要“汤洗‘’,目的是去滑。从上面可以看到,温胆汤中半夏最初都用生半夏,不必炮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数十首汤剂中含有半夏,治疗疾病较为广泛。其中半夏或者直接入汤剂,或者水洗后入汤剂,表明均为生半夏入药。

半夏的剂量最多达到两升,相当于现代剂量40~g之间。而这些方剂中有十余首不与姜配伍,可见姜的运用主要还是着眼于辨证治疗,不能用制约半夏毒性所能解释。从反面讲,生半夏入煎剂,是相当安全的。

半夏后逐渐有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用法,加工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制约半夏的毒性,二是改变半夏药性和功效。清半夏以燥湿化痰为主;姜半夏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法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竹沥半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半夏曲化湿健脾,消食止泻。客观上讲,半夏的各种制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

2.温胆汤方证的鉴别

如何区别选用功效相近的方剂,对提高疗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对温胆汤类似

方进行简要的鉴别。

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由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药组成,功能和胃止呕,引水下行,可治疗停饮上逆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心悸、眩晕等症。本方较温胆汤来讲,药味少而功效专,主要在于祛邪,临床上单味药用量宜大。

橘皮竹茹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组成为橘皮、竹茹、大枣、参、生姜、甘草。本方相较于温胆汤,少半夏、枳壳、茯苓三味药,多一味人参,橘皮、竹茹、生姜、大枣、甘草的用量较大,因此祛除痰饮效稍差,而补益脾胃之力强,可治疗呃逆证属胃虚有热者,症见呃逆有声,虚烦不安,手足心热,脉虚数,舌红少津,口干,气虚乏力等。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小柴胡汤治疗的病症也十分广泛。在医家运用温胆汤经验时,发现在治疗胆痛、呕吐、汗吐下后发热或寒热往来时,常会有小柴胡汤方证与温胆汤证的鉴别。小柴胡汤方中柴胡为少阳经之正药,配合黄芩,善于发散外邪,配合人参而更加适合于体虚之发热、呕吐,处方整体以和解少阳为主,和中有补。温胆汤发散外邪之力差,而理气化痰安神之效优,整体以调和胆胃为主,补泻兼施。临床应根据有无外邪、津液虚损程度、痰湿状态、气机差异、病变脏腑等情况进行鉴别。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组

成。治疗虚烦、发热、多汗时,容易发生竹叶石膏汤证与温胆汤证的鉴别。竹叶石膏汤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门冬益气养阴为臣,半夏降逆止呕

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功效为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本方适用于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表现为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而温胆汤治疗精神症状突出,特别是胆虚者,理气化痰效佳,治疗偏实证。

二陈汤出自《大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原方在煎药

时加入生姜和乌梅)。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相对于温胆汤,少枳壳、竹茹、生姜、大枣,其理气、清热、通便、除烦功效稍差,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进行调整。而温胆汤更适于气实痰搏者。

六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

术、大枣、生姜。相对于温胆汤,此方少枳实、竹茹,而多人参、白术,益气健脾之力强,而理气清热之效差,因此适合于脾胃气虚、虚寒、兼痰湿证者,表现为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等。

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即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适合于温胆汤证有热

象,表现出痰黄粘稠、身热、心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小便黄、大便粘滞或干结、脉滑数等症状者。

十味温胆汤出自《医世得效方》卷八,由半夏、枳实、陈皮、白茯苓、酸枣仁(微

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粉草、生姜、大枣组成,为温胆汤去竹茹加熟地、酸枣仁、远志、人参、五味子而成,本方益气养心、安神益智之效增强,适合于虚多邪少、神志不宁者,可用于伤寒触惊发狂而经清肝胆泻痰火后者,也更适于治疗体虚之人的梦遗、四肢浮肿、自汗等症状。

参胡温胆汤出自《伤寒全生集》卷四,由人参、茯苓、柴胡、橘红、枳实、半夏、

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为温胆汤去陈皮、竹茹,加人参、柴胡而成。本方更适于伤寒少阳证,可治疗伤寒过经不解,虚烦不得眠者,擅长治疗体虚或汗吐下过甚而引起的虚呕或痞闷。

竹茹温胆汤出自《扶寿精方》,由柴胡、枳实、半夏、竹茹、陈皮、茯苓、桔梗、香附、甘草、人参、麦门冬、黄连、生姜、大枣组成,为温胆汤加柴胡、桔梗、香附、人参、麦门冬、黄连而成,本方清热散邪、调理气机的功效明显加强,适用于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悸恍惚、烦躁多痰、不眠者。

加减温胆汤出自《万病回春》卷二,由茯神、半夏、陈皮、枳实、当归、酸枣仁、

山栀、竹茹、人参、白术、麦门冬、朱砂、黄连、竹沥、甘草、生姜、大枣、乌梅组成,为温胆汤加当归、酸枣仁、山栀子、人参、白术、麦门冬、朱砂、黄连、竹沥、乌梅,本方清热化痰、安神定志、益气养血的作用明显加强,适合治疗精神症状突出的病症,可表现出痰躁(痰火作热烦躁)、痰话(痰火作热惊惕不安、错语失神)、惊惕失志、神不守舍等症状。

涤痰汤出自《奇效良方》,由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南星、半夏、竹茹、枳实、石菖蒲、生姜组成,为温胆汤去陈皮、大枣,加人参、石菖蒲、胆南星而成,本方涤痰开窍作用加强,适合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而兼有气弱脾虚者。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

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组成,为温胆汤去生姜、大枣,加青蒿脑、黄芩、滑石、青黛而成,此方清胆利湿化痰之效加强,适合用于少阳热盛、痰湿内阻之证,症见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胸胁胀痛、舌红苔腻、脉濡数或弦数等。

清心温胆汤出自《古今医鉴》卷七,由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白术、石

菖蒲、姜黄连、白芍、当归、香附、麦门冬、川芎、人参、远志、甘草、生姜组成,为温胆汤去枳实、大枣,加白术、石菖蒲、黄连、白芍、当归、香附、麦门冬、川芎、人参、远志而成,本方药味较多而补益作用增强,功效为平肝解郁、清火化痰、益心生血,按照古代经验可以治疗多种痫证。

剂量

①小剂量处方:半夏lOg,竹茹6g,陈皮lOg,枳实10g(枳壳6g),茯苓15g,甘草3g,生姜3g,红枣lOg。

②中等剂量处方:半夏15g,竹茹10g,陈皮15g,枳实15g(枳壳12g),茯苓15g,甘草6g,生姜6g,红枣15g。

③大剂量处方:半夏20g,竹茹15g,陈皮20g,枳实30g(枳壳30g),茯苓20g,甘草6g,生姜10g,红枣20g。

古代重视服药细节,认为最宜食前服用或食远服用温胆汤,而且是温服。空腹服用,也许是因药液能直接作用于胃肠表面,更有针对性,调节胃肠微环境,提高其功能。温服汤药可避免对胃肠的刺激,另可推动其在体内吸收运化。除此另外,脾胃虚弱之人服用药汤不宜太多,可煎浓或多分几次服用。

(1)温胆汤组成之药多平和,如果病症较重,应加大相应药物药量,或要适当加味,或选用其他方药。如火热邪盛宜凉,加石膏、黄芩、黄连、栀子、黄柏之类药物。如真阴内夺引起的失眠、惊恐,理应味厚固阴、甘缓和阳、息内风,不可单用温胆汤。

(2)外感后有外邪,一般当先祛除外邪,用麻黄、桂枝、紫苏、柴胡、葛根之类。如果邪不太盛,而失眠、惊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突出,可用温胆汤合用疏散外邪之药,里外同治。

(3)半夏可以根据情况选用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等,如果选用生半夏煎煮时间不宜太短。如果出现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烧灼感和麻辣感,胃部不适、恶心及胸前压迫感等症状,可以服用生姜煎剂或生姜捣汁服用。

(4)关于枳实,脾胃极虚者一般不用此药,以防破气。大便利者,一般也不用。胃肠虚寒而腹泻者,更不能用。但临床情况比较复杂,如有热结旁流者,虽承气汤尤可用,所以热利有时可用枳壳或枳实。脾胃极虚但是肠胃存有形之积滞,也可应据情况果断选用,此时当注意药物配伍,或有形之积滞消除后立即转方。根据经验,有些患者,服用温胆汤后大便可能变稀或不成形,且次数增多,以服药第l剂后最为常见,通常3~7剂后其大便可恢复正常。此反应是一种正常反应,有利于畅通气机和祛除痰湿病邪。有此反应的患者多感觉到气机畅通、舒服,舌苔也明显变薄。大便溏稀、次数增多是诸药协同作用的结果,但枳实是主要原因。减少枳实用量或不用,该反应则明显减少。如果有必要可以用少量枳壳代替枳实,或干脆不用。

(5)有些患者药后会觉得胃脘或胸腹部气机走窜、胀闷、疼痛,持续数分钟至一小时,之后胃部较前顺畅,原有不适症状减轻。大多数患者开始的第1~3剂反应明显,连续服用3~7剂之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如果反应强烈,可以减少枳实、陈皮、半夏的量。

(6)有个别患者服用温胆汤后会出现口苦口干,这主要是处方中理气化痰药温燥伤津所致,如果是痰湿中阻,津液不能上承所致,一般不须处理,连服l~3剂后,痰湿渐化,津液输布畅通,口干逐渐减轻。个别口干症状严重者,可以少量多次饮温水,以润其口咽,切忌改弦更张,投之大队的滋阴药物,腻滞而助痰湿。对于舌苔腻而干,津液确实受伤者,可在方中加天花粉、淡竹叶、芦根、白茅根等既可生津,又不助湿的药物,或以天花粉易半夏。

1.温胆汤医案药物加减

(1)病毒性心肌炎:黄连、石菖蒲、太子参、五味子、龙齿、丹参、瓜蒌、远志、苦参、大青叶、蒲公英、黄芪。

(2)抽动.秽语综合征:黄连、胆南星、佛手、菊花、钩藤、龙骨、牡蛎、石菖蒲、远志、栀子、全蝎、大黄。

(3)中风:大黄、桃仁、红花、地龙、蜈蚣、僵蚕、胆南星、茺蔚子、丹参、鸡血藤、水蛭、石菖蒲、郁金、天麻、天竺黄、黄柏、橘红、川芎。

(4)出血性中风:黄连、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生大黄、钩藤、夏枯草、羚羊角、郁金。

(5)中风后遗症:川贝母、薏苡仁、钩藤、怀牛膝、黄连、郁金、黄芪、远志、白术、地龙、天竺黄、僵蚕、白茅根、丹参

(6)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黄芩、郁金、五味子、太子参、珍珠母、浮小麦、黄连、川断、代赭石、菊花、枸杞子、龟板、石菖蒲、橘红、龙胆草、葛根,或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7)创伤后应激障碍:黄连、栀子、大黄、芒硝、龙骨、牡蛎、酸枣仁、丹参、石菖蒲、郁金、厚朴、连翘、黄芩、白芍、小麦、大枣、姜。

(8)胆石症:柴胡、郁金、黄芩、鸡内金、金钱草、香附、厚朴、苏梗、白术、神曲

(9)胆汁反流性胃炎:黄连、吴茱萸、蒲公英、连翘、柴胡、厚朴、莱菔子。

(10)发热或低热:荆芥穗、夏枯草、银柴胡、太子参、生姜、青蒿、黄芩、大黄、胆南星、滑石、佩兰、柴胡、芦根、连翘、车前子。

(11)癫痫:全蝎、白僵蚕、黄连、石菖蒲、胆南星、钩藤、川贝、天麻、大黄、磁石、龙骨、生地、远志、郁金、牡蛎。

(12)多汗症:黄连、酸枣仁、浮小麦、泽泻、连翘、山楂、六曲、牡蛎、黄柏、滑石、麻黄根、黄芩、苏叶、杏仁、厚朴、龙胆草,或合玉屏风散。

(13)呃逆:厚朴、代赭石、郁金、姜、枣、香橼、佛手、白芍、瓜蒌、枇杷叶、黄连、焦三仙、旋覆花、柿蒂、丁香。

(14)儿童恐怖症:竹叶、酸枣仁:黄连。

(15)耳鸣:黄连、远志、石菖蒲、郁金、磁石、胆南星、焦三仙、龙骨、天麻、钩藤、蝉衣。

(16)房性早搏:麦门冬、五味子、丹参、党参、酸枣仁、夜交藤、黄连、黄芩、苦参、柴胡、牡蛎、远志。

(17)肺炎:苏子、莱菔子、薏苡仁、桑白皮、黄芩、苍术,或合麻杏石甘汤。

(18)复发性口腔溃疡或口腔溃疡:胆南星、苍术、薏苡仁、黄连、升麻、通草。

(19)腹泻:桂枝、白术、柴胡、白芍、白头翁、蒲公英。

(20)感冒:白寇、薏苡仁、砂仁、黄芩、青蒿、麻黄、杏仁、生姜、大枣、桑叶、菊花、薄荷、葛根、秦艽、桔梗、莱菔子、苏叶、胆南星、瓜蒌、桑白皮。

(21)感冒后失音:石菖蒲、蝉蜕、丹参、桔梗、川贝母、麻黄、玄参、附子、细辛、枸杞子。

(22)高血压病:钩藤、郁金、川牛膝、黄芩、瓜蒌皮、石决明、白芍、薤白、天麻、石菖蒲、黄连、茺蔚子、栀子、厚朴、苍术、川楝子、元参、葛根、菊花、龙骨、泽泻。

(23)更年期综合征:黄芩、黄连、柴胡、香附、石菖蒲、合欢皮、浮小麦、天麻、瓜蒌皮、肉桂、丹参、大枣、小麦、郁金。

(24)冠心病:五灵脂、蒲黄、丹参、石菖蒲、瓜蒌、薤白、川芎、琥珀、生姜、麦芽、檀香、山楂、郁金、天花粉、麦门冬、酸枣仁、远志、厚朴、苍术、桂枝、三七、黄连、杏仁、降香、党参、黄芪、当归、红花、胆南星、川贝、豨莶草、五爪龙、栀子、苦参、白

术、水蛭、土鳖虫、生大黄等。

(25)黄疸:茵陈、柴胡、生姜、板蓝根、丹参、栀子。

(26)焦虑症:麦门冬、黄芩、黄连、龙骨、牡蛎、胆南星、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浮小麦。

(27)经期呕吐:黄芩、生姜、黄连、麦门冬、鲜芦根、香附、金铃子。

(28)精神分裂症:郁金、黄连、胆南星、丹皮、远志、琥珀、珍珠母、浮小麦、川贝、石菖蒲、礞石、菊花、白蒺藜、麦门冬、代赭石、酸枣仁、磁石、生铁落、大黄、柴胡、栀子、芒硝、钩藤、白芍、朱砂、天竺黄、知母、藿香、葛根、薏苡仁、夜交藤、香附、竹沥、木香、合欢皮、大枣、小麦、龙骨、牡蛎。

(29)颈椎病:天麻、泽泻、白术、钩藤、栀子、防风、黄芪、川芎、秦艽、当归、葛根、白芍、桃仁。

(30)咳嗽:鸡内金、地龙、麻黄、杏仁、苍术、赤芍、胆南星、桔梗、前胡。

(31)恐惧症:石菖蒲、酸枣仁、麦芽、大枣、远志、竹叶、磁石、黄连、龙骨、牡蛎、胆南星、黄连、龙齿、琥珀。

(32)老年性痴呆:石菖蒲、麦芽、胆南星、远志、郁金、砂仁、党参。

(33)链霉素毒性反应:天麻、钩藤、天竺黄、栀子、泽泻、黄芩、夏枯草、僵蚕、黄芩。

(34)胆囊炎:黄芩、黄连、制大黄、厚朴、柴胡、延胡索、夜交藤。

(35)慢性浅表性胃炎:黄连、枇杷叶、金钱草、瓦楞子、旋覆花、代赭石、栀子、佛手、木香、乌贼骨、白术、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吴茱萸、芦根、蒲公英、柴胡、瓜蒌、旋覆花、代赭石、北沙参、白芍、石斛、火麻仁、厚朴、砂仁、藿香、莱菔子。

(36)慢性肾功能衰竭:黄连、生姜、焦山楂、焦神曲、苍术、白术、石菖蒲、佩兰、砂仁、桃仁、黄芩、当归、益母草、车前子,或合己椒苈黄丸、生脉饮。

(37)慢性咽炎:桔梗、山豆根、射干、黄连、马勃、柴胡、白芍、合欢皮、生麦芽、郁金、厚朴、枇杷叶、苏叶。

(38)慢性支气管炎:桑白皮、瓜蒌、胆南星、当归、生姜、杏仁、苍术、桔梗、白芥子、黄芩、黄连、苏子、葶苈子、大黄、杏仁、白豆蔻、薏苡仁、麻黄、僵蚕、浙贝母、鱼腥草。

(39)梅尼埃病:石菖蒲、远志、天麻、川芎、白术、苍耳子、泽泻、黄连、橘络、生姜、佩兰、车前子、牛膝、桂枝、代赭石、钩藤、白蒺藜、胆南星、磁石、丹参、酸枣仁、郁金、合欢皮、藿香、丹皮、远志、地龙、夏枯草、大黄、当归、神曲、苍术、升麻、白豆蔻、珍珠母、蔓荆子、菊花、白芍、仙鹤草、石决明、砂仁、旋覆花。

(40)脑梗死或脑血栓形成: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生大黄、石菖蒲、地龙、毛冬青、僵蚕、钩藤、胆南星、黄连、丹参、天竺黄。

(41)脑外伤后综合症:黄连、石菖蒲、郁金、川芎、胆南星、僵蚕、远志、天麻、龙骨、牡蛎、礞石、大黄、酸枣仁。

(42)呕吐:黄连、苏叶、佩兰、生姜、栀子、旋覆花、吴茱萸、香附、郁金、白术、麦门冬

(43)偏头痛:川芎、地龙、菊花、蔓荆子、黄芩、红花、天麻、蜈蚣、白术、钩藤、夜交藤、白芷、天竺黄、胆南星、赤芍、僵蚕、龙胆草、白蒺藜。

(44)妊娠呕吐:苏梗、石斛、麦门冬、黄连、黄芩、枇杷叶、白蒺藜、砂仁、苍术、苏子、伏龙肝、党参、生姜、大枣、香附、菊花、苏叶、柴胡。

(45)神经官能症:远志、酸枣仁、钩藤、石菖蒲、丹参、龙骨、牡蛎、旋覆花、山楂、黄连、麦芽、厚朴、石菖蒲、六一散、酸枣仁、五味子、黄连、合欢皮、夜交藤、柴胡、党参、麦门冬、黄芩、郁金、大黄、小麦、大枣、黄芪。

(46)神经衰弱:黄连、栀子、酸枣仁、夏枯草、秫米、石菖蒲、远志、柴胡、郁金、远志、合欢皮、香附、厚朴、龙齿、柏子仁、百合。

(47)神经性呕吐:旋覆花、代赭石、郁金、莱菔子、香附、白术、酸枣仁、山栀子、黄连、木通。

(48)失眠:百合、麦门冬、生地、酸枣仁、龙胆草、石菖蒲、当归、白芍、夜交藤、黄连、知母、川芎、合欢皮、朱砂、菊花、黄芩、珍珠母、琥珀、龙齿、远志、龙骨、牡蛎、山栀子、柴胡、瓜蒌、香附、郁金、麦芽、连翘、秫米、大黄、朱砂、薤白、山楂、莱菔子、

五味子、夏枯草、羚羊角、柏子仁、钩藤、丹参、肉桂、胆南星、灯芯草、淡竹叶、泽泻、藿香、磁石、莲子心、薏苡仁。

(49)室性早搏:丹参、琥珀、三七、夜交藤、远志、合欢皮、生薏仁、苦参、柴胡、黄芩、桂枝、苏梗、益智仁。

(50)嗜睡症:石菖蒲、川芎、甘松、柴胡、白芍、知母、夜交藤、龙骨、牡蛎、天竺黄、酸枣仁、磁石、郁金、党参、黄连、浮小麦、琥珀、大枣。

(51)糖尿病:葛根、天花粉、知母、佩兰、山药、栀子、莱菔子、黄连、枸杞子、苍术。

(52)特发性水肿:生薏仁、厚朴、大腹皮、冬瓜皮、淫羊藿、白术、益母草、生姜、大枣

(53)头痛:菊花、黄连、天麻、泽泻、僵蚕、川芎、石菖蒲、远志、磁石、蔓荆子、白蒺藜、黄芩、钩藤、桃仁、白芷、栀子、丹参、葛根、潼蒺藜、杏仁、苍术、酸枣仁、代赭石、百合。

(54)胃神经官能症:香附、青皮、佛手、藿香、代赭石、柴胡、郁金、生姜、大枣、川贝、厚朴。

(55)心悸:黄连、夜交藤、龙骨、牡蛎、夏枯草、天竺黄、五灵脂、蒲黄、郁金、石菖蒲、栀子、砂仁。

(56)心脏神经官能症:柴胡、黄芩、小麦、合欢皮、瓜蒌、生地、杏仁、檀香、石菖蒲、黄连、远志、丹参、郁金、党参。

(57)眩晕:瓜蒌、薤白、珍珠母、牡蛎、黄芩、黄连、天麻、苏梗、龙胆草、钩藤、石决明、白芍、制大黄、柴胡、郁金、射干、丹参、当归、肉桂、川芎、蔓荆子、白术、菊花、夏枯草、大黄、泽泻、草决明、藿香、佩兰、石菖蒲、生地、酸枣仁、磁石、苍术、黄芪、

青皮、枸杞子、车前草、白蔻仁、橘红、丹皮、远志、栀子、地龙、刺蒺藜、代赭石、牛膝、天竺黄、荷叶、生姜、白蒺藜、砂仁。

(58)咽异感症:厚朴、苏梗、苏叶、生姜、枇杷叶、贝母、瓜蒌、柴胡、黄芩、香附、黄连、夜交藤、龙齿、远志、石菖蒲、天花粉、大黄。

(59)厌食:鸡内金、山楂、焦三仙、隔山消。

(60)抑郁症:龙骨、牡蛎、浮小麦、柴胡、黄芩、石菖蒲、远志、郁金、大黄、合欢皮、川芎、夜交藤、龙胆草、酸枣仁、代赭石、黄连、川楝子、胆南星、香附、细辛、当归,或合越鞠丸。

(61)癔症:龙骨、牡蛎、钩藤、白僵蚕、五味子、远志、柴胡、郁金、当归、白芍、生地、酸枣仁、柏子仁、香附、浮小麦、大枣、石菖蒲、胆南星、黄连、苏梗、合欢皮、石决明、赤芍、龙齿。

(62)有机磷农药中毒后遗症:天麻、钩藤、僵蚕、黄连、黄芩、珍珠母、远志、柴胡、香附、川芎、浮小麦、大枣。

(63)支气管哮喘:党参、白芥子、苏子、杏仁、莱菔子、葶苈子、地龙、麻黄、代赭石、旋覆花、连翘、黄芩、薄荷、黄连、牛蒡子、瓜蒌、鱼腥草、皂荚、牡荆子、七叶一枝花、桃仁、红花、桔梗、胆南星、沉香。

2.温胆汤主治疾病

温胆汤可治疗的病种非常多,综合如下: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症、紧张性头痛、精神分裂症、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外伤后综合征、神经官能症(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强迫症、躯体化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神经官能症)、癫痫、血管神经性头痛、一过性脑缺血、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多动症、感冒性眩晕、孤独症、酒精依赖综合征、老年性痴呆、偏头痛、周期性精神病、神经性呕吐、睡行症、癔病、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恐怖症、散发性脑炎、嗜睡症、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急性应激反应、梦魇、男性勃起障碍、帕金森氏病、外展神经性麻痹、习惯性阴部摩擦症、血管性痴呆、夜惊症、眨眼症、重症肌无力、喜笑症、视神经脊髓炎、外伤性头痛、发作性睡病、脑积水、抽动症、不安腿综合征、冷感症、适应障碍等,其中以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癫痫、各种神经官能症最多。

(2)消化系统疾病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有Hp阳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非糜烂性反流病、酒精性肝病、胆心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口腔溃疡(包括复发性口腔溃疡)、胃窦炎(包括中度萎缩性胃窦炎活动期)、便秘、胆结石、胆囊炎、十二指肠球炎、多发性胃息肉、腹泻、重症肝炎顽固性呕吐、慢性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黄疸型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胃溃疡、结肠不完全梗阻、慢性肠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次全切术后肠粘连等,各种胃炎为多,而其中又以胆汁反流性胃炎最多。

(3)循环系统疾病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恢复期、中风后呃逆、中风后肺部感染、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中风急性期睡眠障碍、中风先兆症、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包括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肥胖性高血压病、双侧基底节腔隙样脑梗塞、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心功能代偿期、心房纤颤、风心病、心力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心肌

梗死、高血压病、窦性心律不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PCI术后、精索静脉曲张、预激综合征,其中以中风、冠心病、各种心律不齐最多。

(4)呼吸系统疾病咽异感症、支气管哮喘、咽炎(包括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包括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细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声带息肉、睡眠低通气、感冒、感冒致失音、肺炎(包括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鼻息肉、肥厚性鼻炎、副鼻窦炎、急性喉炎、节律性腭咽喉部肌阵挛、渗出性胸膜炎,其中以咽异感症、支气管哮喘、各种支气管炎、各种肺炎较多。

(5)耳和乳突疾病梅尼埃病、耳鸣耳聋、耳廓麻木、突发性耳聋等,绝大多数为梅尼埃病。

(6)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包括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更年期综合征、卵巢囊肿、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尿道综合征、性早熟、遗尿、遗精、急性肾功能衰竭、子宫颈糜烂、尿路感染、月经失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不育症、不孕症、痛经、习惯性流产,其中以慢性肾功能衰竭最多。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包括单纯性肥胖症)、男性乳房发育、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酮症、糖尿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8)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质增生、关节痛、腰痛、腿痛、颈椎病、关节痛、混合结缔组织病急性期等,病例均较少。

(9)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痤疮、皮炎(包括神经性皮炎)、瘙痒症、脱发(包括局限性脱发)、脓疱疮、色汗症等,病例均较少。

(10)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主要为妊娠呕吐。

(11)损伤、中毒及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有机磷农药中毒(包括有机磷农药中毒后遗症)、特发性水肿、链霉素毒性反应、急性鱼胆中毒、头部损伤、腹部挫伤、雷电击伤综合征等,病例均较少。

(12)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生殖器疱疹、败血症、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类赫氏反应、淋巴结核等,病例均较少。

(13)肿瘤科疾病主要为肿瘤化疗后呕吐。

(14)眼和附器疾病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近视、青光眼、弱视、眼干综合征、玻璃体混浊、失明等,病例均较少。

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所见异常,不可类于他处者,占的比例也较大,说明温

胆汤临床应用的复杂性。

3.温胆汤的来源和功效

关于温胆汤来源的讨论,主要涉及到四部医书《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集验方》作者为姚僧垣,生于齐永元元年(公元年),卒于隋开皇三年(公元

年),历经南齐、梁、北魏、北周及隋五个朝代。因主要生活于北周,故称其为北周人。其书早佚,但多散载于唐、宋诸方药书之中。

《备急千金要方》为唐朝孙思邈所著,简称《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成书于年,其中记载:

胆虚寒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蹙不能起,僵仆,目

黄,失精琉院,名日胆虚寒也。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上六味哎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胆寒,灸三阴交各二十壮,穴在内踝上一夫.

胆实热

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日胆实热也。

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千里流水汤方。

半夏宿姜(各三两)黄芩(一两)生地黄(五两)远志茯苓(各二两)米(一升)

上八味哎咀,以长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千余,澄清,取九升煮药,取三升半,分三服。

从上可以看到,胆实热证和胆虚寒证并列在一起,均为治疗足少阳经证,从病症和

治疗上都应该相互对照。胆虚寒证左手关上脉为阳虚,而其治疗的症状“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蹙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为虚证萎证,同时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胆实热证左手关上脉为阳实,治疗症状为“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为太阳少阳两经合病,同时治疗“精神不守,为实证。从脉的表现和症状表现上讲,两者从病性上是相对的。

胆实热证中要用千里流水汤泻热,胆虚寒证可以对照分析。

胆虚寒的治疗处方,去掉了黄芩、生地等清热药,加入竹茹和枳壳,可见清热作用明显下降;去掉了远志、米等安神药,可见相比于胆实热证症状要轻;加入枳壳和橘皮,理气作用加强;加入姜枣,而调理脾胃,平和药性。内经中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述,此处同样强调温运脾胃。

大病后出现虚烦不得眠,这种虚烦当有虚热或阳不入阴。温胆汤能够治疗虚热吗?

能同时治疗虚热或虚寒的两种不同病证吗?这种矛盾的出现,反证了温胆汤药性柔和,寒热不显,重在调理。当然也证明胆虚寒同样也寒热不显。

《外台秘要》为唐朝王焘所撰,为陕西省眉县人,大约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

年。《外台》卷十七记载:病源大病之后,腑脏尚虚,荣卫未和,故生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阴,故不得眠.若心烦而不得睡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卧者,胆冷也。(出第三卷

中).《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饧.出第五卷中。

此处《集验》温胆汤与上文温胆汤处方相同,治疗均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在此

治疗病证为胆寒或胆冷,且鉴别病证为心热,所以立方本意肯定要用温性或热性药。《备急千金要方》在《集验方》之后,治疗的病症从“胆冷或“胆寒变为“胆虚寒证,

这当是后世医家根据临床进行的修正,证明胆虚寒并不是真正的寒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宋代医家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所著,成书于

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肝胆经虚实寒热证治节记载:泻胆汤治胆实热,反洒洒恶寒,腹中气满,胁下硬,口苦咽干,头疼,不欲食.

半夏三两(汤洗,去滑)生地黄五两酸枣仁二两半黄芩一两远志(去心,姜汁合炒)茯苓各二两甘草(炙)一两

右判散,长流水一斗,糯米一升,煮蟹眼沸,扬二三干遍,澄清,每用二盏,抄药

四钱,姜七片,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

关于温胆汤中“温‘’的含义,医家分歧较大。①有从胆性喜温而言者。《医方考》

言:“胆,甲木也,为阳中之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日温胆。②有从治疗方药不过于苦寒而言者。《绛雪园古方选注》言:“温胆汤,……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日温,无过泄之戒辞。③有言胆和为胆温,和即温者,而胆和的状态是通过用凉药而达到的。《古今名医方论》:“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

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而和者乎?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乙癸同源而治矣。《时方歌括》言:“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肠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寒而怯,宜用龙牡桂枝汤加附子之类。"《张氏医通》言:“胆之不温,由于胃之不清,停蓄痰涎,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畅而失温和之性。故用二陈之辛温以温阳涤涎,涎聚则脾郁,故加枳实,竹茹以化胃热也。《医方论》言:“胆为清净之府,又气血皆少之经。痰火扰之,则胆热而诸病丛生矣。温胆者,非因胆寒而与为温之也,正欲其温而不热,

守其清静之故常。方中用二陈、竹茹即是此意。"④有认为温胆即根据胆的性质,以达到其升发的作用者。《谦斋医学讲稿》言:“本方以和胃、化痰、清热为目的,亦非肝病方。因胆附于肝,其性温而主升发之气,肝气郁滞,则胆气不舒,从而不能疏土,出现胸闷、呕恶等症状。胃气愈逆则胆气愈郁,用和降胃气治标,间接使胆气舒展,肝气亦得缓和。所以本方称为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的温字意义完全不同。"⑤有言温胆即根据胆的性质,以达其春气温和之意。《成方便读》言:“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得其春气温和之意耳。⑥有认为方中部分药物为温,可导痰止呕而言。《医方集解》言:“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之所以平甲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上述六种观点无实质性矛盾,大家均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和阐述,都有一定的道理。选方用药应该根据患者病情,不可过于寒凉或温燥,治疗时间不可超出所需疗程,最终是要达到胆和的状态,以发挥其升发温和之作用。

温胆汤原方药性柔和,并无明显寒热。从方药上进行分析:半夏降逆、和胃、止呕、燥湿、化痰、涤饮;竹茹降逆、止呕、化痰、清胃脘之热、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除烦;枳壳破积、泄热、除三焦之痰壅;生姜降逆、和胃、止呕、祛饮、散郁、兼制半夏之毒;茯苓安神、健脾、渗湿,可致中焦之清气;甘草缓逆、益脾、和胃、协调诸药;陈皮理气、消滞、降逆、除涎;大枣调和脾胃;陈皮、半夏、生姜为偏于温,温中阳而涤涎化饮;枳实、竹茹偏于凉,清热理

气,破积开郁。所以本方温凉兼进、补泻兼施、祛邪养正,药性不温不燥,调和为主,有理气化痰,调和胆胃,健脾安神之效,适用于胆胃失和、气郁痰搏、脾不健运所致诸症。

1.方剂药物统计分析

半夏一般要姜制,如果痰饮多或惊恐甚者加大用量,若口中烦渴者或燥渴去半夏。半夏经常用于体虚或大病后,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如渴或胃阴虚则可以加入粳米、麦门冬、糯米,如热则可以加石膏、竹叶或加大竹茹量。陈皮药性柔和,和胃化痰。如果有用枳壳,或患者痰热较重,或肠胃不虚,则可以不用陈皮。一般用生姜而不用干姜,有时用姜汁,重在止呕、祛痰、和胃。如无水饮停滞于胃肠,无呕吐,无外感,可不用生姜。如虚寒下利,则用干姜代替生姜,可以在处方中加肉桂、附子之类。

方剂中绝大多数用枳实,而少用枳壳,选择用麦麸炒,以柔和药性。枳壳一般不用于有腹泻者。枳壳和陈皮相比,枳壳偏凉,理气清湿热的作用较强,陈皮偏温和胃、燥痰更宜。如无胸闷、腹胀、痰多等气滞痰多之象,可用枳壳,如病症较轻也可用陈皮代替。竹茹性微寒,一般用于胃热呕吐、胸闷、烦躁、痰热咳嗽、惊恐失眠、肝胆湿热、妊娠恶阻、中风痰迷。如果无热象,甚则为寒象,方中可以不用竹茹,如果热象严重、神志昏蒙或痰话者可以加大竹茹用量,甚至用竹沥或天竺黄代替竹茹,可以同时加入黄连、石菖蒲、朱砂等药。大枣一般用于脾胃虚弱或有惊悸之人,并能调和药性。但大枣对治疗痰饮无直接作用,也有医家不太重视用大枣,而用其他补虚安神之药代替。

温胆汤治疗湿热氤氲之病,此时当汗出而热不退,身不大热但有低热,心烦而欲呕吐,可根据情况加入芦根、石膏、知母、白芍等药,体虚惊悸不寐可加人参或党参、远志、五味子、酸枣仁。党参益气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五味子生津敛汗,并有安神之功;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熟地滋阴补血;人参益气,可以治疗汗下后惊悸。若因寒犯胃,气郁而呃者,则此方为宜。朱砂治疗惊恐发狂,肝胆湿热。秫米、糯米治疗胃阴虚而不眠。

汗下后不解,呕而痞闷,或虚烦不眠,肉瞤筋惕者,可以用人参、酸枣仁、五味子、熟地。

伤寒迁延,日数多,而热不退,出现呕吐、失眠、多梦、神乱、惊悸、烦躁、痰多,可加柴胡、黄芩、人参、桔梗、麦门冬、黄连等。口中烦渴,去半夏,加麦冬、五味子、天花粉、知母。

表热未除,加柴胡。里急后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术、煨干姜,去枳实。表里俱大热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烦躁虚惊,加当归、生地、栀子、远志,调朱砂末。

心中颠倒懊憹者,加栀子、乌梅。妊娠恶阻因于胃热,有呕吐、心中烦、喜冷饮者,加麦门冬、芦根、黄芩。小儿口渴、阴冷、吐酸、身热唇红、小便赤者可加黄连、灯心草、麦门冬。痰躁(痰火作热烦躁)、痰话(痰火作热惊惕不安、错语失神),惊惕失志、神不守舍,可加大黄连用量、加朱砂、竹沥、山栀子。小儿或虚人感寒而有痉挛、身振者,不用竹茹等凉药,可以加紫苏、防风;如果热入少阳可以加柴胡,不用竹茹而加黄芩。精神痴呆,悲喜交加、哭笑无常、惊悸失眠、失神可用石菖蒲、远志、竹沥。奔豚可加桂枝。湿热之象,目黄、遗精、浮肿等可加萆薢。精神烦躁、不眠、惊悸等精神症状不管寒热虚实都可加酸枣仁。思虑过多、气滞、抑郁悲观,可以用香附。容易惊恐而有痰涎,可以用钩藤。女性经闭或血虚身振,可以根据情况加当归、川芎、白芍、地黄。痰腻作眩,可以加天麻,可加重半夏用量。痰气火并结于胸腹,胸闷、干呕、吐酸,可用苏子、厚朴、黄芩、黄连。心悸怔忡属心血虚,或肝血虚,或胃阴虚,无寒象,而有轻微阴虚火旺,可以用人参、茯神、远志、朱砂、石斛、生地、麦门冬、酸枣仁、五味子、柏子仁。汗吐下后胃脘部虚痞、呕吐可以用人参,呃逆连连更要用人参,身热不退、寒热往来也可考虑用人参。

2.温胆汤运用概述

温胆汤治疗的病症有:不寐、梦寐不安、惊悸、怔忡、短气、四肢浮肿、自汗、食欲不振、烦躁(含虚烦)、寒热往来、咯痰、便秘、谵语、癫狂、痫、恶心、呕吐、口苦、流涎、遗精、肉瞤筋惕、胸闷、疲倦乏力、下利、眩晕、咽痛、胆痛、呃逆、惊风(包括小儿惊风)、咳嗽、汗吐下后调理、痨证、萎证、目疾、闭经、子悬、妊娠恶阻、腹胀、梦魇、昏冒、斑疹、湿温、湿热、湿火、伤暑、伏邪、冬温、白瘩、咯血、疟、失志、痰厥、中风、类中风、癫痫、郁证、喑哑、带下、潮热、嗜卧。男子小便不利、心痛、胸背痛、膈噎、健忘、胸胁痛、肝寒、面青、脱营、卑慊、太息、筋缩、痘、便浊、耳鸣、心下悸、多疑等症。

温胆汤倾向于治疗痰饮引起的上述诸多病证,相较二陈汤治疗偏于气实脉盛者。

因惊悸而生诸证,可用温胆汤,或与金银同煎,竹茹则随其寒热虚实而定。

温胆汤治伤寒后及一切病后虚烦,夜睡不宁者兼心胆虚怯,食前服,适合热服,不

效加远志、五味子、酸枣仁。痰躁,痰话,惊惕失神,神不守舍,属痰热证,可用温胆汤加黄连、竹沥;心虚加人参、酸枣仁。口燥舌干去半夏,加知母、麦门冬、五味、花粉、生地。内虚、大便自利去枳实,加白术。心内烦热加黄连、黄芩、山栀子、麦门冬。表热未清加柴胡。内实心烦加黑栀子。呕则以人参代竹茹。血虚加当归、白芍。头眩身摇加白术。

咽痛加桔梗。安神可以加茯神、朱砂、乌梅、竹沥、龙眼肉。定神志,没有心烦、热象,可以不加竹茹,用远志、酸枣仁。伤寒寒热,特别是下利瘥后劳复者去枳壳。食欲不振,体虚者,有时要去枳壳,去其消克。形气俱虚,或因汗、吐、下后及气虚者,均加人参。

十味温胆汤(温胆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熟地黄、人参)治疗病证基本同温

胆汤,同时兼治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患者虚多邪少,本方更善于治疗梦遗、惊惕。胆寒肝热,烦闷不宁加竹茹、白芍,如痰热更盛加黄芩。

参胡温胆汤(温胆汤去竹茹、陈皮,加人参、柴胡)治伤寒汗下后,寒热往来,呕

而痞闷、虚烦不眠,用人参、柴胡治疗少阳之呕,人参擅长治疗虚呕或汗下过多而体虚且效快。

竹茹温胆汤(温胆汤加柴胡、桔梗、黄连、人参、香附、麦门冬)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悸恍惚、烦躁多痰不眠者。

加减温胆汤(茯神换温胆汤中茯苓,加山栀、白术、黄连、麦门冬、当归、酸枣仁、人参、乌梅、竹沥、朱砂)专治胆虚惊疑,如人将捕,神不守舍。

3.各论

(不寐)

温胆汤最擅长的为胆虚,惊悸不寐者,眠而精魂散乱,异梦惊悸者,温胆汤最适合。

若虚烦不得眠,兼见少阳口苦、呕涎、惊悸证者,可用温胆汤。

大病后或凡汗下后虚烦不得眠者,有痰饮可用温胆汤,或加秫米;惊悸不宁者,属

心气虚,加酸枣仁、远志,或合酸枣仁汤,去川芎;体虚、脉弱用参胡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加人参、茯神、远志;触事易惊,梦寐不安者,属余热挟痰,可加黄连、石菖蒲、胆南星、栀子、知母、旋覆花、橘红等:

有痰在胆经,神不守舍,亦令不寐,痰者用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胆南星、炒酸枣

仁,或同下青灵丹。

不寐,痰火旺而血少,有痰在心经,神不归舍,而不寐者,温胆汤加酸枣仁、竹沥、姜汁。

妇人肥盛,郁结痰火,浊气痰火扰之则不寐,温胆汤用猪胆汁、炒半夏曲,加柴胡、炒酸枣仁。

不寐,由胆火郁热,口苦心烦,可选温胆汤加橘红、桑叶、丹皮、山栀、钩藤。

无邪但痰盛之不寐,或失眠由心胆俱怯,触事易惊,营血不足,可用十味温胆汤(温胆汤加人参、熟地、酸枣仁、远志、五味)。

不寐,伴失志郁抑,痰涎沃心,怔忡,可选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

不寐,属痰滞,可用温胆汤加胆南星、酸枣仁、雄黄末。

不寐,有时可用温胆汤化痰,或加入犀角、羚羊角、龟板、虎睛、琥珀、龙齿、珍珠。

(伤寒劳复)

大病瘥后,血气津液未复,余热未尽,若因劳动再发热,舌红淡或微有白苔,身发

热,肢体疲倦,懒于言语,或自汗出,神志虽清,沉迷欲睡,饮食无味,可用参胡温胆汤(人参、柴胡、茯苓、枳实、橘红、半夏、甘草、姜、枣),或加酸枣仁、远志。

(伤寒迁延不愈)

伤寒迁延不愈,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惊恍惚,烦躁,痰多,可用竹茹温胆汤(温

胆汤加柴胡、桔梗、黄连、人参、香附、麦门冬、姜、枣),竹茹、甘草应量大。

过经不解,虚烦不眠,热不甚盛,可用温胆汤加人参、柴胡。

(瘴疟)

瘴疾日久或瘴止后虚烦不眠,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不祥或异象,眩惑夜不安寝者,可用温胆汤,大便利者不可服用温胆汤。

疫疟,属客忤初起,寒热日作,间有谵语,夜多恶梦时或躁扰,心悸胆怯,舌苔淡白,间挟淡灰,脉乍大乍小而乍数乍疏者,先予苏合香丸除邪,后予温胆汤加减。(淡竹茹、姜半夏、炒广皮、辰茯神、青龙齿、牡蛎、桂枝、炙甘草、紫金片)。

疟愈后尚不嗜食,大便难,脘中欠爽或大便不通,可加瓜蒌仁、杏仁、白芍、枳实

汁。

疟邪痰饮盛,烦热,神昏,发狂,谵语发斑,脉弦滑者,可用温胆汤合小陷胸汤加

薤白。

温胆汤治疟邪,痰多浊稠,或呕吐清水,耳鸣耳聋者,可用温胆汤去甘草,加瓜蒌实、荷梗、碧玉散。

(咳嗽)

痰证咳嗽后期调理可用温胆汤。

(咳血)

咳血,口苦、头痛、面颊红、多怒、两胁痛,属于肝火犯肺,可用温胆汤加青皮、

白芥子、柴胡、山栀;若肝火横决、怒逆者加姜黄、大黄。

(小儿咳喘)

小儿咳喘,属痰实或气痰交搏,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防风,如防风温胆汤。

(类伤寒)

伤寒状痰证,初起便胸膈满闷,寸口脉浮,发热憎寒,恶风自汗,气上冲咽,不能喘息,头不疼,项不强,右脉数而左脉平,如无热用温胆汤。

伤寒夹惊,如脉弦而作呕者,温胆汤加钩藤、姜和大枣,看情况是否去竹茹。

(下后)

下之后定神志,可用温胆汤或加酸枣仁,后续可用太乙保生丹、聚宝丹、蝉蝎散继续调理,防止复发。

伤寒内实,大热通利之后,开始不能直接用四君子汤等补剂,防止白术等药温而闭

气,可以用温胆汤或二陈汤加前胡。

(饮食症)

若饮食不甘,口苦不寐,属胆热乘脾者,加味温胆汤去熟地,加丹皮、山栀、桑叶、生酸枣仁。

胆热,可参考选用温胆汤加人参、远志、酸枣仁、熟地,如十味温胆汤。

因思伤脾者,不得饮食,腹胀满,四肢无力,不能食或偏食,可用温胆汤。

(子悬)

治因惊而发子悬(胀满呕逆),可用温胆汤加黄连,或加姜汁益元散。

(恶阻证治)

热阻恶食,喜冷饮,心烦闷,温胆汤加黄芩、黄连、芦根、麦门冬、生姜。

(产后诸病)

产后不语者,用温胆汤加石菖蒲汁。

妇体素肥,产后气郁生涎,时或昏冒,可用温胆汤调理。

产后血少,怔忡,恶梦,卧不宁,精神恍惚,可用十昧温胆汤。

(潮热)

潮热,心烦,睡不宁,可用温胆汤。

寒热潮热,或日晡发热,可用参胡温胆汤加芩连。

(惊悸、怔忡)

惊悸,因事有所大惊,心虚胆怯所致,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

自汗,宜温胆汤,呕则以人参代竹茹。眠多异梦,随即惊觉,温胆汤加酸枣仁、莲子肉、以金银煎下,十四友丸或镇心丹、远志丸、酒调妙香散、琥珀养心丹、定志丸。

怔忡,痰结,可用温胆汤。汗吐下后,正气虚而悸不得卧,可用温胆汤。

神志病如惊风、癫狂,或者吐下之后神衰脉弱、心胆虚怯、语言不定,可用补心汤

合温胆汤,即温胆汤加人参、当归、龙齿、桔梗、桂心、黄芪、远志。

惊悸因痰火者,时作时止,可用温胆汤,可加黄连、生地、茯神、酸枣仁、归身、远志。

卧多惊魇,口中有声,温胆汤送服远志丸。

惊伤胆,神乱不定,过则怔忡失志,邪少虚多,可用十味温胆汤。

惊悸属痰火而惊惕不眠,兼气虚者,宜清痰火并补虚,温胆汤加人参、地黄、酸枣

仁、黄连、山栀、麦门冬、朱砂、乌梅、竹沥。

怔忡因痰火,时作时止,可用参胡温胆汤,火盛则可用温胆汤加炒黄连、山栀、当归、贝母。

胆经有痰,胆火上越而惊者,可用温胆汤加龙骨、牛黄、酸枣仁、琥珀、柴胡、白

芍。

温热新瘥,触事易惊,梦寐不安者,属余热挟痰,可用竹茹、黄连、石菖蒲、半夏、胆南星、栀子、知母、茯苓、旋覆花、橘红等。

(虚烦、烦躁)

肥人虚烦,不眠,不饮,属痰,可选温胆汤。

虚烦,微恶寒发热,心烦,不寐,气逆欲吐,头身不痛,可用温胆汤加知母、麦门

冬,或温胆汤加麦门冬、生地。

虚烦,头昏口燥,心内烦躁,无外热,或大病后津液枯竭,烦而有渴者,温胆汤或

加麦门冬、生地。

大汗后虚烦兼痰者,可表现为失眠,痰多,恶梦,梦多,惊悸,可用温胆汤加减。

脉虚细,可用十味温胆汤;发热痞闷,脉虚而呕者,可选参胡温胆汤,或加酸枣仁。

伤寒病后虚烦,竹叶石膏汤为主方,若天大寒,可用十昧温胆汤代替。

伤寒,烦躁发热,舌燥,口渴,妄言,属心包络火盛,可用温胆汤加川连、钩藤、

淡竹叶;兼痰,加天竺黄、川贝母;心气虚而躁烦,不宁不寐,左寸脉虚小,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丹参补心安神。甚者加朱砂、金箔之类,虚甚加人参。

外热内烦,上渴下利,或呕或痞或痛,可用温胆汤加入黄连,枳壳或可去。

(呕吐、呃逆)

如受惊伤胆者,善呕,可用温胆汤

吐逆,吐为痰或痰食,脉寸滑,可用温胆汤

气上逆,烦热,胸满,呕吐,若惊悸不眠,可用温胆汤。

呃因于痰饮者,其声缓匀,且吞酸面泽而脉滑,可用温胆汤。

久吐伤胃,温胆汤加清火药配人参以扶胃气,然后徐进米饮。

因痰气壅滞胃口,食不下而作呕者,可用温胆汤去甘草,加姜汁、瓜蒌。

吐青绿苦沫,属胆汁外溢,可用温胆汤加吴萸、干姜、苍术.

呕伤胃津,热邪乘胃,食入即吐者,应辛凉化痰,可用温胆汤加石斛、山栀,或用

温胆汤去甘草加山栀、豆豉、姜汁。

胃虚有火,呃逆而渴,舌苔微黄,可以用温胆汤去枳实,加姜汁、炙枇杷叶。

痰饮有火,呕吐、微渴、咳嗽、舌苔淡红而鲜或带微白者,为痰饮兼胃火,可以用

温胆汤加枇杷叶、山栀子。

呕吐恶心,属肝犯胃,可用温胆汤合左金丸。

(昏冒)

伤寒后昏冒,如果脉弱、血气空虚,可用十味温胆汤;如伴有寒热往来、日晡所发

热,可用参胡温胆汤加黄芩、黄连。

(耳聋)

耳聋多恐,属肝虚者,可用温胆汤下养正丹。

温热症身凉后,尚有耳鸣耳聋等症,属邪留于胆经,可用温胆汤加石菖蒲、通草、

钩藤、柴胡、菊花、荷叶等。

温胆汤治疗疟邪,呕吐清水或痰多浊稠,耳鸣耳聋者,可用温胆汤去甘草,加瓜蒌实、荷梗、碧玉散。

(健忘)

健忘、怔忡、惊悸属心血不足,挟痰者,可用温胆汤,可倍茯苓,加天竺黄、竹沥。

痰证之精神恍惚、健忘,可用温胆汤合金箔镇心丸。

(太息)

因惊吓而太息者,可用温胆汤。

(笑)

独言独笑,属痰多气郁,可用温胆汤降涤扰心涎沫。

(怒气)

怒郁不解或生痰者,可用温胆汤。

(郁证、多思虑、失志、忧)

逍遥散、温胆汤、越鞠丸加减可以治疗诸郁证。

郁证之人不一定时有可悲之事,只是心中不快,或强颜欢笑,郁结在脾,半年不食,或午后发热,或烦闷作渴,加呕,或困卧如痴,向里坐,亦喜向暗处,或变为虚怯,或脉沉而涩,饮食喜静,胸背痛,或变嗝噎,气满腹胀等证,妇人经水极少,或为堕胎,崩带虚劳等证,男子小便点滴,治疗可用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温胆汤去竹茹,加香附、人参、柴胡、麦门冬、桔梗)。

伤神不睡者,思虑即引起怔忡失志者,可用十味温胆汤。

间有虚劳下部冷,思虑劳心虚者,可用十味温胆汤。

忧思伤脾,不思饮食者,可用温胆汤,对全不食者效更佳。

有所求不遂,或过纵自悔,嘘嗟夜语,若有所失,独语书空,宜温胆汤加人参、柏

子仁为丸,朱砂为衣,或温胆汤加人参、柏子仁为汤剂,或加味温胆汤(温胆汤加香附、橘红、人参、柴胡、麦门冬、桔梗),或同服定志丸,仍佐以酒调辰砂妙香散,也有不用竹茹者。

(癫狂)

癫狂或由惊恐而发,如心藏虚损,气血不足,可用清心温胆汤(温胆汤加石菖蒲、

当归、芍药、黄连、麦门冬、香附、白术、人参),痰热用温胆汤加清热药,或调下飞矾。

治因惊而发癫狂,可先用蒿芩清胆汤调下许氏惊气丸,后用十味温胆汤(温胆汤加

党参、麦门冬、熟地、远志、辰茯神)善后。

有治疗因恐而狂,神扰语妄,先用胆南星、川连等泄降痰火,同时服白金丸,再以清心温胆汤安神定志。

(痫)

痫证者,可以温胆汤主之,如五痫宜攻痰者,可以丹矾丸主之。

其因惊发痫者,可用温胆汤加竹沥、胆南星,如直视吐沫,可加羚羊角、钩藤、天

麻、丹皮、连翘、胆南星、竹沥、橘红、前胡。

痫病日久,心脏气血不足,清心温胆汤(温胆汤去竹茹,加竹茹、白术、石菖蒲一

钱、黄连、白芍、当归、香附、麦门冬、川芎、人参、远志)。

(谵语、郑声)

谵语郑声本有实虚之不同,如果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发躁,或反发热而妄言者,此为阴格阳之谵语,可以用温胆汤合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

神志失常,癫狂,谵语,有热者可加黄连、栀子、竹沥、茯神、朱砂、乌梅、酸枣仁,体虚加白术、麦门冬,血虚加当归。

(眉棱骨痛)

治眉棱骨痛不可忍,属痰厥,可服温胆汤。

(痘)

痘,血寒,颜色灰惨,血凝不活,面青,腹胁胀满,筋缩,呕清水,或泻青菜色,可用温胆汤。

(心下悸)

心下悸者,可用温胆汤,火盛者加黄连。

(湿气)

湿气饮停胸膈,胸膈闷痛、心烦、干呕、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舌苔黄腻,属饮热并重,湿热与气互结者,宜苦辛通降,佐以淡渗,可用黄连温胆汤。

(温病)

温病过程中,或病后,呕恶烦闷不得寐,可用泻心汤温胆汤。

肺受温邪,气病有不传血分,邪之不传营者,不传心包,未归阳明,独留三焦,可

用温胆汤之走泄。

(湿热、湿火、湿温)

湿热病天气,病脾土,见证多胸痞脘闷、不饥、不食、不便,或大便溏滑,或湿郁化热,走入肌肉,发为阴黄,黄而昏暗,如熏黄色,而无烦渴热象,或渐次化热,舌苔黄滑,口干而不多饮。已化热者,宜苦辛淡清,用温胆汤,发黄,酌加茵陈、黄柏、栀子之类。

湿而化火,宜苦辛淡清法,可用黄连温胆汤,重加茵陈及栀柏、绛矾丸。

病湿温湿热,当从三焦分治,中焦宜苦降辛通,可用黄连温胆汤。

苔虽白而不燥,或渴喜热饮者,邪虽化热,而痰饮内盛也,可用黄连温胆汤。

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身热口渴,湿热内留,而木火上逆,属湿热挟痰饮,可

用温胆汤加瓜蒌、碧玉散等。

温热脾虚者,又或舌苔黄腻,属中焦气分被湿热熏蒸,法宜苦辛开化,清中必兼益

气生液,可用参胡温胆汤。

(伏暑)

暑湿与食滞郁蒸,误进寒凉,苔黄痞满,呕恶便阻,应投辛通苦降之剂,温胆汤或加黄连、黄芩、大黄、瓜蒌,此后如果便解但痞闷,温胆汤随症加减。

伏暑恶寒发热,时有时无,或轻或重,舌白脉大,此暑挟湿粘腻,宜用温胆汤加杏

仁、通草、青蒿、黄芩等味,通胃泄邪也。

(冬温)

冬温吐泻伤胃阳,而神昏,脉软无热,食欲不振,可用人参温胆汤;若烦热舌干,

胃阴损甚,应加麦门冬、西洋参、粳米、桑叶、骨皮、石斛等甘凉濡润之品。

(伤暑)

伤暑汗出,而不大热,舌黄腻,烦闷欲呕,属卫分已解,但邪阻肺胃,气分未清,可用黄连温胆汤。

伤暑初起,恶寒发热,咳逆气喘,因素有痰饮而伤暑,可用温胆汤合苏子降气汤。

中暑吐泻并发,若泻止而吐犹未止,乃邪在中焦,可用黄连温胆汤。

暑热不解,灼干胃津,舌红鲜泽而口渴,食入即呕,可用温胆汤去枳实、甘草,加栀豉、石斛。

(燥气)

津液聚于胸膈为痰,阻结气分,正在心下硬痛,法宜苦辛通降,可选温胆汤。

(伏邪)

伏邪治疗如需补泻兼施,则可以用十味温胆汤,善后归芍二陈汤,加谷芽、神曲。

(白痦)

白痦未见,发热身痛,面色晦滞,舌苔点腻,胸脘不爽,呕恶便溏,脉大而缓,属

湿热蕴蒸,可用黄连温胆汤,亦应加杏仁、瓜萎皮、通草、豆卷等通泄三焦。

(遗精)

古代也比较重视遗精,一般强调是梦遗,心不宁、日有所思而得者。

遗精因日有所思,可用十味温胆汤(温胆汤去竹茹加熟地、熟地、炒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梦遗因肝热胆寒,或时心悸,心不宁,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远志、莲肉、

酸枣仁、茯神,或同服玉华白丹、固阳丸,也有不去竹茹者。

精滑,肢肿,食少,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脉左关迟,属肝寒,可用温胆汤。

不寐属肝经有痰,或有多疑不得眠如狂,可用温胆汤加酸枣仁。

(胆痛)

胆痛伴有胸膈胁肋痛、口苦、善太息、振寒,用温胆汤。

(面青)

面青而滑润,属胆腑气怯者,用十味温胆汤去枳实,加酒煎服。

(惊风)

小儿惊风症寒热不明时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苏叶、防风,如防风温胆汤。

小儿惊风病势已减,神志未定或有痰饮证,可用温胆汤调理。

温胆汤可做急惊风后续调理,可以防止复发。

温胆汤药性温和而不燥,着眼点在于治疗惊风这一精神症状,如果有明显寒热可以

适当加减,竹茹不是必用药,可加苏叶、防风、酸枣仁、全蝎、大惊丸、小惊丸、定志丸、蝎饼、全蝎。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gs/57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