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超前学习,让我从一个小镇做题家狂奔

时间:2022-12-3 21:45:29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本文作者为刘越,故事绝对真实——编者)

作为小镇做题家,一路走来,我颇有感慨。学业需要总结,人生也需要。

我的考试成绩和我的愿望似乎成为了永远在否定的否定,永远矛盾的矛盾。他们时时刻刻存在于我的身上,一次成绩和梦想的冲突过去了,还有下一次成绩和梦想的冲突蛰伏其中。

我小升初考试成绩很糟糕,尽管我父母花了不少钱和时间带我去城里补课,但很可惜,学到的东西很少,少到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这段经历唯一让我有印象的就是挫败感,我好像怎么都赶不上城里的同学,他们什么题目都能顺利地做出来,而我几乎总是一个题目都不会做,尤其是数学题目,我数学简直糟透了,我被迫无奈,只能回到县里的初中读书。

我初中班主任老师教数学,他一直鼓吹“超前学习”云云,我当时深以为然,找来一本下学期的数学书,把平行线什么的东西自己看着玩,照猫画虎地做了一些题目,并没有觉得很麻烦,之后继续把全等三角形之类的东西都看了。

那年寒假,我在城里的书店买到一本科普书,书里介绍了一种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方法,我觉得原理并不复杂,但并不清楚怎么做具体计算。我在网上买来一本微积分教科书,幸运的是,没有人逼我去记忆什么,我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学着微积分,代数和三角则一点也没学。我在书中学会了一些微积分的知识,也能够理解,但很快就会迷失方向,因为我对三角函数根本不熟悉。有时候,盯着那些让人迷惑的步骤看了一会之后,我会恍然大悟。

“哦,它们只是乘了两次。它们就好像是在撒谎,好让问题变得更简单,然后为了不得出错误的答案又圆回了这个谎。有意思……”

有时候则不那么容易看出来,这类问题继续困扰我。

仔细想想,每次成绩和梦想的冲突都是具体而有迹可循的。无数次冲突通过个性表达出来,或是竞赛或是开学考或者是竞赛,或者是或是竞赛天赋学业天赋或是科研天赋,而背后的共性就是并不是很复杂的:梦想还是现实?共性和个性相互转化,其中的无限可能让我困顿、迷茫、愧赧、不甘……

我的考试成绩却一直很不稳定,而且由于我上课经常自己在瞎捣鼓,我初中有相当一部分日子都是被罚站在教室最后度过的。我去跟我班主任说我在学微积分,我希望得到一些指导,至少,我需要一些鼓励,然而他却开始数落我上次数学考得不好这件事,跟我说:

“天天就晓得好高骛远,我告诉你,这些东西以后学都无所谓,现在当务之急是把你考试成绩提高,你学再多东西考不好有什么用?我跟你说,这些基础的东西你都没弄好,什么微积分学了都是虚的。你要证明自己学好了,就要在我们的数学考试里面脱颖而出。”

我不知道人为什么可以这么无知,“证明自己”这种事是不会有尽头的,而自己一旦深陷进去,一辈子就在轮回中被浪费掉了。家里也没人支持我,我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也不会去反思学校的说法究竟可靠不可靠,他们只会逼我去完成学校的任务,那几年很难熬,我不知道我是怎么挺过去的。

我表姐告诉我,x中是全省最好的高中,那里的学生非常轻松,而且学得都很快乐。x当时对我意味了太多,我想象中的x中,老师应该知识渊博且开放包容,而不是时时刻刻紧盯着我压榨我的时间去折腾高考或者他们别的什么KPI,同学应该是见识广阔同时热爱知识本身并且热衷讨论的,总而言之,我希望我的学术自由能被保障,至少,我希望情况能比县城里的初中好一些,我希望得到一些支持和鼓励。

不得不说的是,我那时仍然是一个小县城做题家的典型,至少我深信考试考不好是我自己的问题,因此还是会为了考试考不好,被老师骂难过的。而在小县城里,我大部分情况下,考试成绩至少还不错。

我得面对升学问题了,自然,我想去x中。接着,就是没那么顺理成章的事儿了……尽管初中没怎么出去补课,但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我考上了x中。那可能是我前15年人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候,那时,未来的一切看上去都很好,都那么的好。但是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话说的真的不无道理。

“昔日的玫瑰芳香已逝,而我所有的只是空空的名字。”

高中,我发现自己在应试方面已经十分吃力了。我第一次化学考试就没及格,当时十分难过,但没想到的是,我从此之后,学校组织的化学考试,我很少及格。生物则更难堪,因为我根本不擅长记背。英语更是常年垫底,我非常认真地准备老师的每次听写,而本地的同学从来不准备,很多时候他们听写的确不如我,但考试成绩我仍然是垫底的,没有任何起色,我觉得很难堪。我化学老师教得还不错,幽默风趣,虽然成绩不太好,但我其实还挺喜欢化学课的(虽然经常被收拾)。但高中的数学课和物理课真的就一言难尽了,我可以说,任何一个想着学习知识的人面对这种东西估计都会无比失望。

每一次都是成绩与梦想的矛盾,但是矛盾又是时时不同的。我去参加学校里数竞班的选拔考试,落选,不得已转到物理,因为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点力学。我那段日子里心态十分糟糕,我觉得灰头土脸,昏天黑地,我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论数学,我既没有天赋,学习也不努力,凭兴趣自己学了一些东西,学得也不算好;如果论高考那些东西,我想想就觉得反胃,而且我实在很难比其他人走得更远。我当时常常一个人跑到艺术楼最高层的空教室发呆,然后俯视这个我曾经朝思暮想的地方。学校附近,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但我知道,这些和我都没有关系,我内心的寂寥难以压抑,掩面痛哭。是的,热闹也好,快乐也好,都是他们的;我呢?我经历了这些东西,甚至不会有人拍着我的背,跟我说一句:“经历了这些,你一定很不好受吧。”情感上的、学业上的、梦想上的……构成事物的多如牛毛的矛盾每一方都有其自身的性质、地位,它们共同推动着这个时而苦痛时而不甘的灵魂前进。

我多少有点受到孤立。一想到自己曾经的渴慕,我不禁冷笑,原来我所遗失的心,我曾做过的梦,我所追求的生活,我曾努力做过那些事,只不过是个骗局。就像一只搁浅的鱼,我神情呆滞,眼神空洞,只能由着无处安放的思绪飘向远方。而我的精神栖息之处,物理竞赛那边,情况也不算乐观,竞赛师资不足,周遭学习氛围浓度不足……

我自己当时在做难题集萃,现在看来这本书的题目并不怎么样,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能有一个供我逃离的去处就够了,而我并不在意那是什么。矛盾群内的矛盾如棉花一般,交错复杂,狠狠一拳打上去什么用都没有,这时候若是我知道,当时的根本矛盾是我的梦想和我的竞赛现实,主要矛盾是精神信念的不足和自身钻研学术的倔强和外界教资等情况的矛盾,分析清楚,或许就没有那么苦痛了。

时间一转到了高二,因为竞赛,我终于如愿把高考那边的课停了。竞赛停课的那段日子真是那段灰头土脸的时光里难得的甘霖。竞赛停课将近半年,我并没有一直在做竞赛题目。之前一直想看格里菲斯的电动力学(逛当当偶然看到的),书里的讲解深入浅出,有些东西我看国内的数理方法根本看不进去,但格里菲斯这里我没遇到任何障碍。我兴奋之下,就把习题全都写了。

我初中也尝试过学习高等代数,但是全是一堆矩阵,什么消元法弄来弄去无聊得很,每次还没看多少就放弃了;我当时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推荐inearAlgebraDoneRight,我找来一看,花了一个月,一路看到谱定理,真是酣畅淋漓。我当时还看了热物理概念,看了格里菲斯的量子力学(我当时学量子力学纯粹照猫画虎,说实话我并不特别喜欢这本书)。

那段时间,我早上一起来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并日而食,日以继夜,仿佛不知疲倦,我从物理中获得激情,虽然身边并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朋友,但我近两年来,头一次觉得自己还活着,却又和做梦一般,我多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延续下去。然而,这样的日子,往前三年,往后三年,我都再也没过上了。

我当时的两大爱好,一个是去各种地方看书,线上的(当当,京东,淘宝),线下的(市里的各种书城),不得不说我想看的书很少能找到。我当时既没读过英文书,也不知道lib这种网站。八月,我们学校选拔北大物理营的人选,我为此准备了一个月。当时我认为一个题目答案存在争议,并说服了我的其他同学,然而我的竞赛教练在未公布分数和卷面的情况下已经把人选上报了。到了九月,我去考复赛了,34届复赛,我没进省队,省一退役。很正常,但又很不甘。

床前梦醒难辨何为真景,雨打孤松影万籁声俱寂。热血难凉凭遗憾出诗意,此去泉台何来十万旌旗?

但事后,我就回到班上,我发现班主任已经把我的座位撤掉了。我刚刚回去,成绩真的非常差,我的生物成绩经常30多分。我每天在学校就应付那些琐碎的东西,几乎每天都会被不同科目的老师找去谈话,我数学甚至也不及格。我问老师卡方检验的原理是什么,他说背下来就好了;我问超几何分布和超几何函数有没有关系,他说不要钻牛角尖;班主任对默写是零容忍态度,我不知道我被罚抄了几遍《阿房宫赋》和《逍遥游》,可能各自得有40遍吧,那段日子里我腱鞘没有一天是不痛的。

黑夜将太阳吞下,但星光依然能悄悄从肚子里漏出来。

回到家,坐到书桌前,拿出我自己的书,我的一天才算真正开始。尽管现实如此丑恶而憋屈,彼岸的精神世界却仍然如此开阔,如此吸引我,扑火的飞蛾一般。

我之前买来sakurai的现代量子力学和刘觉平的量子力学书,书里利用无穷小生成元来构造物理量算符的方法让我耳目一新。我从知乎上了解到这就是群论的思想。我网购一本Wu-KiTung的物理学中的群论,一开始也很慢很慢,因为作者把tensorproduct称为directproduct,而数学上directproduct(对有限维线性空间)就是directsum的意思...我当时还买了GTM。白天在学校,我就假装自己在准备高考,晚上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学习量子力学和群论。

我不知道学物理对于其他人有什么意义,可能是挑战,可能是复仇,可能是一种本能,对我而言,兼而有之,但主要可能是一种逃避,对丑恶的现实的逃避。

我不知道高三是怎么结束的,一切都会过去,又好像都不会过去,可能是出于心理保护机制,我对这段时间的记忆非常模糊,也有可能是这段时间本来就没发生任何事。我通过自招来科大了,因为我听说科大的物理系很好,而科大的学术氛围很浓厚,学生数理基础很扎实,我来科大的心态不能说是满心期待,其实更接近于向死而生。可以看到,我多少还是天真地觉得,换个环境,我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了,然而事实再一次打了我的脸。

我当时正在学习李代数的表示论,所以当时修了朱界杰老师的群论课,那学期还顺带修了他的理力,因为我想见识见识科大的课究竟有多好。

但经过了无穷尽的暑假到了学校,萦绕在我耳畔的是这样的话语:

“你对什么感兴趣不重要,赶紧傍一个大佬比较重要。做得好了就有兴趣了。”

“学多少东西都没用,谁管你学过多少东西,把GPA刷高点,我跟你说去个好学校再开始学那些你想学的东西,效率不比你自己学高?”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不少“成功人士”嘴里不停念叨类似的话。我一边听着,一边看着其他人不过是重复被同一种低劣的骗术欺骗,心中十分恼火。

我不知道会有人把这种氛围称为“学术氛围浓厚”,但是总是感觉缺了什么。不知道是我的性格太多疑敏感(确实是那种疑神疑鬼的性格)或者是安全感太差,还是我的“物理直觉”、“物理天赋”太烂,我经常被别人眼中非常细微的问题卡住,一旦有一点点看不懂的细节就会十分的焦虑难受,我会无法控制地花大量的时间死抠、硬着头皮自己想很久,但却还是搞不明白,竞赛成绩也很差。这份自卑也渐渐延伸到了物竞之外的其它方面。可能是“搞不懂”的感觉太难受,也可能是为了消除这份自卑,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竞赛上,而学习也大多是在独自徒劳的思考中度过,没有太多的自我探索,导致我现在多少是个有点无聊和虚无的家伙,每当看到别人对某项事情满怀热情,或是侃侃而谈,哪怕不是什么正经事,欣赏之余,就是对自己的一无所知而感到强烈的痛苦。高二联赛考砸被劝退,并被竞赛教练暗示“竞赛需要天赋”。

但是至少我还不是很后悔矛盾就在那里,逃避矛盾不是办法,在我的学业、我的梦想之间的矛盾由矛盾的可转化性可知,是存在着突破而出的可能的。一味的想要矛盾不存在,反而是忽略了矛盾的普遍性的错误做法。寻求合理的方法论,无非就是把我所遇到的矛盾的根本之处、主要之处拆解出来,逐一击破,逐一攻克,抽丝剥茧,层层分析。

但是一路走来,就我们所学的,我对梦想和现实的认识过程来说,是从一个个具体梦想破碎或是现实崩溃的特殊矛盾开始,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普遍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然后又用普遍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与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普通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作者系新生代写手,感谢作者赐稿)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hl/126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