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0402/4367314.html 疫情放开带来的诸多变化,相信每个人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尽管我们有足够的科普知识去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依然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当下人们的具体情绪表现有什么? 处于疫情的不同阶段,人们具体的情绪表现也会产生差异。目前的情况是,防疫政策调整后,人们已经逐渐认可了自己可能“随时感染新冠”,被暴露在相应的“应激环境”中。这个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爆发的一个高峰。具体的一些情绪有: 感到害怕:可能产生一种被抛弃感和脆弱感; 焦虑:尤其是针对健康的焦虑,和事态发展的焦虑; 创伤周期压力(Peri-traumaticstress):由于经历、听闻或目睹创伤事件而形成的心理压力; 情绪崩溃:在信息或生活巨变而产生的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崩溃; 适应性障碍:由于生活模式的改变,例如大规模核酸逐渐被取消、感染了也只需要家中隔离等; 紧急状态下出现的各种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例如偏激的想法、内疚、自私、逆反等等; 对生活失去动力。 这些焦虑与不安的情绪产生,是因为当下疫情的发展有太多的信息不确定性以及广泛的影响性。 外因 信息的不确定性 人们面对信息的不确定,容易产生焦虑,这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而本能上人们倾向于去感知一个更为明确、清晰的世界。所以,当不确定性产生时,人们的猜测也随之产生,谣言也在这个时候出现。 谣言的产生,其实是与许多社会和集体现象紧密相连的,包括社会认知、事件发展、利益维护、群体动态、人和群体间关系、社会影响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沟通等等。 所处的地理位置 疫情由于存在地域特征,因此所处疫情爆发严重地区内的人,肯定相对其他地区的人有着更高的心理压力。其面对的心理压力包括了疫情的严重程度,自身需求(心理和身体)无法得到及时响应,对资源匮乏的恐慌,来自于外界的偏激态度等等。 而在非严重疫情地区的人,也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除了对疫情本身的顾虑外,还包括受到政策和信息的影响,对医疗和生活物资进行抢购的恐慌,甚至还存在家人、朋友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内因 年龄 根据英国统计数据显示16-24岁的人群在疫情中的焦虑指数会相对比较高,而18-34岁的人更强倾向于接受网络信息,并会积极地扩散信息(包括谣言)。 性别和家庭 女性在面对疫情压力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更强烈的心理问题。而那些有孩子的女性,焦虑指数会更高一些。根据柳叶刀20年到21年的调查世界各国的研究显示,疫情导致女性焦虑症增加了27.9%[2]。 固化认知会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在疫情中,人们存在很多固化思维认知,这些认知的出现,也是由于压力和没有及时排解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这里简单列举一些常见的固化思维: 疫情已经失控 大多数人对疫情的判断,依然是基于互联网上的信息,以及一些官方的统计数据。但是对于“失控”的标准,多数人是凭借自己的想象而去推断的。 我身体不舒服,一定是感染了 在过大的心理压力下,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反应是在告诉你:你需要减压。如果对身体状况有质疑,及时寻求医疗资源帮助,用行动去化解危机。 与疫情爆发地产生敌对情绪 危机事件可能已经让自己受伤或触痛,盲目表达自己对其他地域的不满(甚至对防疫措施的不认可),更会触发更多来自于外界敏感反应,而这些情绪反应回过头来反而加重自己的负面感受。 以上提到的影响因素,你中了哪条? 最后,为了帮你挣脱由谣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这里有一些建议和实操方法,希望可以帮你安心“阳过”、步入“阳康”。 回归自身,化解心理危机 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 心理学家建议在危机时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在睡前不宜接受过多相关的信息,避免道听途说。在感到困惑时,可以记录下自己的忧虑,并与家人或专业人士分享。 对他人不同意见持包容态度 在面对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任何人均会猜想别人是如何想的,以及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如果真的控制不住要去想,请你这样想:“对方这么说,这么表达,可能他的遭遇和我不同”,这样的想法,可协助你缓冲他人的反应对你的伤害。 勉励自己克服挑战 心理上的自我暗示是非常强大的,请利用这种能力训练自己克服艰难的挑战。可以这么告诉自己:“疫情影响的是大世界,但我目前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依然很安全”,“我觉得有点紧张,现在应该想想怎么去放松了”,“焦虑是过来伤害我的,我不可以让它战胜我”,“我应对过的生活挑战还少吗?”。 有氧运动 运动的好处多多,例如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氧的有效性,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丧等。 及时联系心理援助中心 目前国内的心理援助机构已经很多,而且在这次疫情中,都推出了应急辅导热线,如果有过度焦虑、恐惧、对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感觉羞耻、痛恨自己、无助、空虚、变得退缩或孤立、睡眠状况恶化等现象,请务必及时联系相关机构。 (文章源于网络,仅供心理科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