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六字诀含苍术经验

时间:2021-8-13 17:53:26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导读:张景岳曾说“宁治十男妇,莫治一小儿”,可见治小儿病之不易也。笔者以幼吾幼之心,推己及人,提出了用药六字诀,供大家参考~

小儿用药六字诀

育儿诚难,医之治小儿病尤难。以呱呱襁褓,啼哭无端,疾病向恙,不能自白;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一或不当,最易变起仓卒。昔阎孝忠有“五难”之叹,张景岳则曰:“宁治十男妇,莫治一小儿”。于此可见业儿科医者之不易也。然而天下之为父母者,孰不爱其子女,偶罹疾患,必求诸医。则医者之贵,不亦重且巨乎。

余操斯业也,已五十五年矣。自思尚能以幼吾幼之心,推而及之于幼人之幼。兢兢业业,不敢自怠。因之施方用药勤求古训,博采众法。尤以芽嫩之质,脏气清灵,随拨随转;峻烈之剂,未敢轻投,况一有药误,祸患无穷也。有鉴于斯,历经琢砺,爰拟用药六字诀,为后学者备之以作参考。

一曰“轻”

轻有两端,一为处方应轻,用轻清疏解之药。如外感风寒,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一以散寒,一以和营,则邪祛表和,其热自解。如是感受风温风热,则桑叶、薄荷、荆、防、连翘之类清凉解肌,疏化即可退热,此均轻可去实之轻也。常见寒闭热盛惊厥者,因高热不能胜任也,不可遽投镇惊之品,反能引邪入里;因其病在太阳,必须解表,方为正治。当然乙脑、脑膜炎则须另法治之。

二为用量应轻。小儿肠胃娇嫩,金石重镇,慎需考虑。即药量过重,易犯胃气。小儿之生长发育全赖脾胃生化之源,况百病以胃气为本。如胃气一耗,能使胃不受药;病既不利,抑且伤正。然必根据其病情,轻重适宜,以不能影响其胃气为必要。

二曰“巧”

巧者,巧妙之谓也。古人治病每多巧思,往往于众人所用方中加药一味即可获效。如《冷庐医话》记述,宋徽宗食冰太过,患脾疾(即腹泻),杨吉老进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杨曰,疾因食冰,请以冰煎,此治受病之源也。果愈。实质上此即仲景白通汤加胆汁人尿之变法也。又,徐灵胎治一人患呕吐,医曾用二妙丸不效;徐加茶子四两煮汤服之遂愈。因其病茶积,故用此为引经药也。说明匠心巧裁,令人叹服。

余于临床,尝治顽固之婴儿泄泻,中西药治无效;遂从母乳方面考虑,对乳母作了蹲踞、踝膝反射试验,测知其有隐性脚气病存在,致使患儿缺乏维生素B1而久泄不愈。停服母乳,调治即愈,此亦法外之法也。这类病儿临床很多,寻索巧思,明其病因,见效如神。

三曰“简”

简者,精简之谓也。医之治病,用药切忌芜杂。芜杂则药力分散,反而影响疗效。尝见,以为病之不痊也,药量不足也而倍之,药味不敷也而增之;此舍本逐末,宋人揠苗助长之蠢举也。医能明查理,熟其法,则处方也简,选药也精。前辈名哲,每多三、五、七味,对症发药;虽危重之候,获效迅速。以余之实验,确是如此。

四曰“活”

中医治病,首重灵活。同一病也,既有一般,又有特殊。如果见病治病,不分主次,不知变化,笼统胶着,甚或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慢性病或可过去,急性病必误时机。尤以幼儿弱质,病证变化更多。朝虽轻而暮可重,或粗看尚轻而危机已伏;反之,貌似重而已得生机者,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医者当见微知著,病变药变,则可减少事故,而操必胜之券也。

五曰“廉”

余平生用药,从不滥施昂贵之品,即便在旧社会时,亦不以珍珠、犀羚、人参、鹿茸来取悦于官僚贵阀、有钱富室。新中国成立后则为劳动人民着想,更因制度之优越,药价下降,所以处方之廉,病家初多疑之,终则奇之。事实上人之患病,以草本之偏性来补救人体的偏性,但求疗疾,毋论贵贱。而价廉效高,反能取信于广大病家也。

六曰“效”

患者对医生的要求,主要是望其病之速愈。医生对患者之治疾,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处处有推己及人的想法,所谓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轻患者则驾轻就熟,轻易见效;重患者则因其变化多端而需思索周到,尽情关切,以其治愈,这是我生平之旨趣也。然“效”之一字,不是唾手可得,必须谙之于医理,娴之于实践,更须有仁者之心,灵变之术,方可无负于医者职责。

再赋俚句如下:

“轻”可去实有古训,“巧”夺天工效更宏。

“简”化用药须求精,“活”泼泼地建奇勋。

“廉”价处方大众化,“效”高何须药贵重。

自古贤哲多求实,昭示后人莫蹉跎。

苍术用于儿科临床的点滴经验由于脾胃失和而引起的小儿泄泻、疳积、厌食、贫血等常见病证,余常喜用运脾升清的苍术,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并随证配伍使用。婴幼儿泄泻,湿热证多见,湿为氤氳之气,清阳被困,导致脾胃升降失司,水谷不分,杂流而下,产生机体阴阳内在的失调。其湿胜者易伤脾阳,热甚者易耗胃阴。祛湿通阳,首选苍术,法以炒苍术粉每次1?2克,开水冲调,日服3?6次;热重于湿者,加寒水石、滑石各30克煎汤冲服苍术粉,亦可代茶饮用。频繁呕吐者,酌量滴入生姜汁;夹有积滞,另加山楂粉等量。泄利较久,损及脾阳者,加入炮姜炭等量。疳积的主要症状为:面黄肌瘦,肚腹膨胀,脾气急躁,或能吃而不易消化。证属脾虚失运,肝火内亢。用苍术二份,胡黄连一份,磨粉匀和,每次1?2克,日服3次,酌加蜂蜜少许调服,连续服用1?2周。不吃生冷、油煎类食物。厌食症亦为脾运失健所引起。本病多发生在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尤其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盲目增添过多的所谓高营养食物,超越了脾运正常的负荷。可用苍术、山楂、鸡内金等分制成散剂,消运兼施,以助脾运。贫血在婴幼儿中颇不少见,与脾运不健,不能化生血脉有关。方用苍术9份,皂矾1份,研细和匀,每次1?1.5克,一日二次,饭后用大枣汤送服。在使用苍术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掌握苍术的适应证,不致发生伤阴劫津之弊。此外,苍术早有治疗青盲雀目的记载。近代报道其含有大量A、D两种维生素,故对夜盲症及角膜软化症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俞晓峰临床重视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简洁轻灵,常以平淡之品收取显著疗效,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应用苍术更是得心应手。

俞晓峰先生治疗对象以山区居民居多,其中又多为农工民众或老人、儿童。

山区风寒湿之气偏重,尤其是冬春、长夏时节,山岚云瘴或阴霾淫雨、霜雪冰凌,若冒寒外出,或涉水劳作,或骤饮冷水,极易触犯风寒湿而致病。

风寒湿为病种类甚多,而苍术为散寒除湿良药,故其应用范围甚广。

正如《景岳全书·本草正》所说:“其性温散,故能发汗宽中,调胃进食,去心腹胀疼,霍乱呕吐,解诸郁结,逐山岚寒疫,散风眩头痛,消痰癖气块、水肿胀满。其性燥湿,故治冷痢冷泄滑泻、肠风、寒湿诸症。”

先生临床上常以苍术为主药,通过巧妙配伍,治疗外感发热、头痛、胃脘胀痛、水肿、痹证和小儿咳嗽、泄泻等病症。

1.苍术配合柴胡治疗寒热如疟

临床上常见四时外感以恶寒发热为主证,先生不拘前人成法,而以苍术配防风、柴胡等,解表驱邪、和解少阳,常获奇效。

曾治王姓老妪,主诉突发恶寒发热,往来如疟,伴身疼胁痛。

药用:苍术、柴胡各6克,防风、藿香、川芎各5克,青皮、白芍各6克,生姜3片。

服2剂,寒热已罢。仍照原方加减:苍术5克,柴胡6克,黄芩5克,青皮9克,香附6克,藿香、半夏各5克,白芍6克,生姜3片,大枣3个。

若头痛因风寒外袭,上犯清空者,以苍术配防风、川芎等,疏风散寒祛湿为主,此类病例甚多,兹不赘举。

2.苍术配合良附丸治疗胃脘痛

胃脘痛和(或)胃脘胀因寒邪犯胃,或湿邪中阻,气机凝滞,胃失和降者,以苍术配良姜、香附,或以平胃散为主方等,温中散寒湿,不止痛而痛自除。

曾治一张姓少女,饮冷伤食以致胃脘胀。

药用:苍术10克,川厚朴6克,青皮10克,枳壳、桔梗各6克,麦芽10克,山楂12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

服3剂症减,仍守前方略予加减(苍术保留)。

3.苍术配合半夏治疗吐酸

吐酸一症,通常多以火郁论治。先生经验,由寒湿内蕴导致者亦不少。

因寒湿阻遏,阳气不伸,气不伸则郁而化为酸水,以苍术配半夏或海螵蛸,散寒化湿,制酸和胃。

曾治宋某,苦于吐酸及胃脘痛。先生认为治宜温里健中法。

处方:苍术、良姜、香附各6克,砂仁5克,麦芽、枳实、半夏、陈皮各6克,炙甘草5克。

服2剂,症减,仍按原方进退(苍术仍用)。

4.苍术配合五皮饮治疗水肿

水肿由水湿浸渍、经络壅滞所致者,以苍术配五皮饮燥湿利水,行气醒脾。

先生60多岁时曾患水肿,自处方:苍术6克,大腹皮10克,桑白皮6克,茯苓皮10克,陈皮、生姜皮、五加皮各6克。

服3剂,水肿解除。此后曾复发2次,依此方服二三剂即告愈。

5.苍术配合山楂治疗寒积

先生临床经验,农村山区入冬之后,气温骤降,春季则往往乍暖还寒,或进入雨季,小儿肺脾不足,且不谙饮食起居卫生,极易患感冒挟伤食病,俗称“寒积”(包括西医所称小儿急性胃肠炎)。

治宜解表加消导,表里双解,常用苍术配防风、山楂等品。

曾治邱姓男童,2岁,突发微发热,四肢不温,纳呆,泄泻。

药用:苍术、白术、白芍各5克,防风、泽泻、车前子各4克,山楂6克,炙甘草3克。

服2剂告愈。

先生应用苍术常用量为6~10克(小儿酌减)。

对孕妇则一般不用,或以白术、紫苏、砂仁代替。窥测其意,犹恐苍术温燥容易耗阴伤液,不利于养胎,其小心谨慎如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wh/11034.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