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性格思想与改造读我的前半生

时间:2021-6-27 14:21:5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北京能治白癜风病的地方 http://m.39.net/pf/a_5060462.html

(全文共字,阅读需8分钟)

01

—末代皇帝溥仪的特殊性天下无不亡之国,亦无不败之家。既有开辟之主,便有亡国之君。身为皇帝,富有四海,不但可以君临天下,唯我独尊,还可以穷奢极欲,极尽声色耳目之愉悦。不过,亡国之君的下场可就相当凄惨了。其间虽有一二善终者(如刘协、刘禅、孙皓等),但绝大多数的下场离不开挟制凌辱、灭门惨死。秦二世临死前乞为黔首亦不可得,宋顺帝更言“愿生生世世,再不复生帝王家”。

然而,末代皇帝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亡国之君。溥仪虽然被迫退位,交出统治国家的权力,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仍然享有身为皇帝的种种特权。

根据中华民国的优待条件,最为重要的第一条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除此之外,溥仪仍能居住紫禁城、拥有后宫宗庙、拥有前清宫廷的下人、享有四百万拨款以及禁卫军。

这就意味着溥仪在某种程度上仍是一位拥有与中华民国大总统平行身份的皇帝,尽管他的权力不出紫禁城,但是他的成长环境、性格形成、学习历程、生活水平仍能在相当程度上展示清代君主的特点。这为我们思考中国古代皇帝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

02

君主性格的养成与恶化

在著名导演贝托鲁奇拍摄的经典巨作《末代皇帝》中,十岁的溥仪发现自己的亲弟弟溥杰身穿明黄色衣服时勃然大怒,呵斥其僭越之罪,溥杰不服气地指出溥仪不再是皇帝,坐轿车的袁世凯才是真皇帝的事实。不过,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却记述了截然相反的事实:溥杰确实穿了明黄色的衣服,不过当溥仪勃然大怒时,溥杰吓得连话都说不出口,只敢低头并不断地重复“嗻、嗻、嗻”。

皇帝虽然退位了,可是皇帝的威风岂能一下子就消失?休说是溥仪的弟弟溥杰,即便是亲爸爸醇亲王载沣,见到这个儿子也要行大礼,贝托鲁奇先生还是不太了解中国人。

溥仪退位时不过是个六岁的孩子,然而他确实是被按照一个皇帝来尊敬与培养的,这就使他形成了目无一切、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嗜权如命的性格。

培养溥仪的帝师都是前清时代的能臣才子,如朱益藩、陈宝琛、梁鼎芬等。溥仪受到的传统经文诗书训练应该是全国最好的,可是老师们从来不敢像对学生一样地对待他。溥仪从来没被要求背诵,他的功课也没人检查,更没人敢给他出题考试。老师们对溥仪的试卷与其说是批改,不如说是瞻仰。即便是溥仪学习不认真,态度恶劣,受罚的也永远是伴读的阿哥。这就是所谓“成王有过,则挞伯禽”。这样的教育只能让溥仪从小就认为:皇帝是从不犯错、不受指责的,有功归己,有过归人。

溥仪的身边最重要的就是一大群太监。这些人由于出生环境以及生理缺陷,既缺乏文化见识,又充满迷信和奴性。在这些太监们的讲述中,紫禁城里面的任何一个物件都是成过精、显过灵的。但是所有的传说都透露这一个主旨:一切鬼神对于皇帝都是巴结的,甚至有的连巴结都巴结不上,因此皇帝是最尊贵的。皇权至上以及迷信鬼神便深深地刻在了溥仪的心中。

满清遗老以及诸多民国政客在诸多策略上存在巨大分歧,但是在帮助溥仪复辟、重夺皇位方面却是完全一致的。溥仪从一开始就认定:天下是爱新觉罗一家一姓的,民国可恨,孙文该杀。为了夺权可以不择手段,拉拢民国政客、贿赂俄国军阀、出卖国家利益乃至投奔敌国,都是可以为了复辟夺权做出的合理举措。在这样的环境下,溥仪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权力的极度痴迷,为了重登皇位、独揽大权,即便众叛亲离、给亿万民众带来灭顶之灾也在所不惜。

溥仪虽无君临天下的权力,却和史书上诸多暴君一样残暴多疑。等到了伪满时期,溥仪处处受到日人的挟制,“儿皇帝”如同傀儡一样毫无权力,只能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但是他在自己的宫内家中,其残暴程度发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他不但要求自己的下人家属相互揭发,更要用责打作为所有惩罚的方式,责打之重往往置人于死地。而且这种责打不是溥仪执行,是让身边的人互相责打告发。无论是妻子还是弟弟,统统都在溥仪的怀疑责打的范围之内。自己作孽深重,反而吃斋念佛,用宗教去麻痹自己,并用这个来折磨自己的亲属下人。

溥仪对待侄子的态度:

“有个小侄子见到这种药很稀奇,无意中说了一句,‘很像个枪弹’,立刻触了我的忌讳,‘这不是咒我吃枪弹吗!’在我的授意下,其他的侄子们给了他一顿板子。”

“我的侄子们——二十岁左右的一群青年,个个像苦修的隐士,有的每天‘入定’,有的新婚之后不回家,有的在床头上悬挂‘白骨图’,有的终日念诀念咒,活像见了鬼似的。”

溥仪对待童仆的做法:

“他们在这里,吃的是最坏的高粱米,穿的是破烂不堪的衣服,每天要干十五六个小时的活,晚上还要坐更守夜。冬天,因为又冷又饿,又累又困,有的在打扫工作中,不知不觉地伏在暖气上睡去,以致烤得皮焦肉烂。他们挨打更是经常的。干活睡觉要挨打,扫地不干净也要挨打,说话大声要挨打。”

试想:农民养个牲口干活,尚且知道爱惜,溥仪对待诸多仆人比牲口还残暴得多,甚至导致仆人被虐待致死。

溥仪的这些残暴行径不仅见于本书描述,在诸多日人描述以及其属下的自述中同样可以印证,足以见得其本人性格之狂暴、举动之恶劣,其家属部下无一日不胆战心惊。溥仪曾批判西太后的残暴,但他自己的残暴与西太后相比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不考虑其卖国求荣的种种汉奸行为,但看其诸多残暴行径,就“万死不足以蔽其辜”了。

03

皇权思想的根深蒂固

从书中的诸多叙述可以发现,尽管国家已经经历辛亥革命,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皇权思想可谓根深蒂固。无论是民国政要、军阀政客,还是普通民众、溥仪下属,许多人仍然视溥仪为清朝皇帝。即便其被驱逐紫禁城乃至被实行劳动改造,仍有诸多遗老还要找他行三跪九叩大礼。

张勋复辟旋踵而败,但讨伐他的段祺瑞以及就任大总统的徐世昌同样存在复辟之念。在溥仪的记载中,张勋复辟本是徐世昌率先提议,并且得到了段祺瑞等人支持。“在袁的舆榇移到彰德时,乘北洋系的首脑、督军们齐往致祭的机会,在徐世昌的主持下,做出了一致同意复辟的决议。”但张勋野心太大,竟想独吞复辟成果,结果马厂誓师就从保卫皇帝变成保卫共和了。徐世昌本人更是具有浓厚的皇权思想,依旧将溥仪视为皇帝来尊崇。翻阅其日记,我们不难发现他把溥仪的种种恩赐(如赐八宝粥)全部被记录下来。“他无论在人前人后都把前清称为‘本朝’,把我称做‘上边’。”

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得到谥号、黄马褂、一个清朝官衔,不惜花费无数金钱时间乃至付出生命。

“有个叫王九成的商人,给直系军队做军装发了财,他为了想得一个穿黄马褂的赏赐……每逢年节就混到遗老中间来磕头进贡,来时带上大批钞票,走到哪里散到哪里。”

“为了一件黄马褂,为了将来续家谱时写上个清朝的官衔,为了死后一谥法,那是每天都有人往紫禁城跑,或者从遥远的地方寄来奏折。绰号叫梁疯子的梁巨川,不惜投到北京积水潭的水坑里,用一条性命和泡过水的‘遗折’,换取了一个‘贞端’的谥法。”

即便是被押进战犯大狱,溥仪的侄子仆人仍不敢直呼其名,背后谈论时仍然要称“上边”。“家里人给我叠被、收拾屋子、端饭和洗衣服。”每天进屋照样要请安。直到我们党对这些人进行了严格的思想改造,事情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04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毛主席在年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实事求是地讲,溥仪的改造是花费了党的巨大心血与耐心的。究其根本,是因为溥仪身为前朝皇帝、关键战犯,其改造极具有政治宣传意义与样板作用。相较于溥仪的滔天罪行,其改造过程、特赦以及出狱生活可以说是“过于宽容”了。

溥仪对抗改造的态度是极为顽强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不但拒不认错,而且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皇帝思想,对共产党怀有极大的仇恨。这样的人改造起来是颇有难度的。

但是对于具有极高改造经验的中共来讲,溥仪还远远算不上对手。

在改造过程中,中共核心政策是发动溥仪身边的侄子下属对其进行揭发批判,自己反倒和颜悦色、静观其变。

溥仪以为只要牙口紧闭,串联一气就能蒙混过关,这简直幼稚可笑了。伪满驻日大使老元就规劝溥仪:“政府掌握着我们的材料,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你们想想报上的那些‘三反’、‘五反’的案子就知道。千百万人都给政府提供材料,连你忘了的都变成了材料,飞到政府手里去了。”

至于溥仪所依靠的亲属,早就在我们党的政策之下全盘交代了。毕竟,党对溥仪有的是耐心,对其他的人可没这么多的耐心。

“在这种情形下,我遭到了侄子、妹夫和大李的揭发。我陷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仇恨中,其中包括了家族的仇恨。我犹如置身镜子的包围中,从各种角度上都可以看到自己不可入目的形象。”

最后,溥仪身边所有的人都写好了检举材料,所长再微笑着交给溥仪,轻轻地询问材料上是不是都是假的呢?材料上全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罪行,溥仪看到后彻底崩溃了,完全符合老元说的“连你忘了的都变成了材料,飞到政府手里去了”。拒不认错的溥仪在身边人的攻击之下彻底垮了,心中所想只是束身待罪,听候发落了。

但到了这个时候,改造机关转而不断勉励溥仪: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要实实在在地相信“人民所以拥护党,相信党,实在是因为由于共产党人给人民做了无数好事,这些好事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不可能也不肯于去做的。”

溥仪全盘接受了这样的思想。他在明窗明镜、瓦砖热炕的改造所中改造了十年,每天四个小时的轻微劳动(粘铅笔盒商标、洗自己衣服等),四个小时的文娱活动(看报纸、散步、打牌等)。十年间,除了身边人的揭发外,改造机关的长官从来没对他严厉批评过一次,永远都是和风细雨、慢慢疏导,溥仪反而还时不时地受到最高首长的慰问劝勉。在这样的环境下,溥仪的身心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改造前都有“大惭”(皇帝临终前的术语)之象,改造后身体很棒。“我因此得到了锻炼,体质有了显著的增强,从前的毛病已全部消失。”“干饭三大碗,大饺子可以吃三十多个。”“躺下就睡着,什么病都没有了。”

年,毛主席亲笔发布特赦令,溥仪就这样光荣出狱了。

住房生活,党都一手安排,溥仪在新中国最困难的三年中愣是一顿饭没饿着。年,在有过三次婚姻、四个妻子的基础上,溥仪又通过自由恋爱和比自己小20岁的李护士喜结连理。兄弟姐妹叔叔嫂嫂这些前清时代的“封建余孽”全部安排工作,进档案馆、当画家、当登山队队长、当女子摩托车冠军……真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书的最后,溥仪无限感慨道:“‘人’,这是我在开蒙读本《三字经》上认识的第一个字,可是在我的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它。有了共产党人,有了改造罪犯的政策,我今天才明白了这个庄严字眼的含义,才做了真正的人。”

当然,书中也有些让人困惑的地方:本书的真正作者,曾读了几吨档案材料并且三易文稿却得不到署名权的李文达先生却因为与溥仪的关系被送到秦城监狱整整六年零九个月。而对这本书起到重要史学指导和文学指导的翦伯赞先生与老舍先生,他们的命运就更让人困惑了。

读书总是有不懂的地方呀!

点击进入留言区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d/10497.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