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能预测未来弗洛伊德说要精神分析,但科学

时间:2023-2-28 12:34:24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什么?很多人会回忆昨天晚上的梦。梦让人开心也会让人感到惊恐。但梦到底怎么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意义?古往今来人们都在猜测或者探索。

对一切未知对事物,古人都认为是神谕。梦是对未来的预测。

中国的《周公解梦》,直接向人们说明不同梦的预测指向作用。比如梦里遇到洪水了,就预示着要发财。在《旧约》里,人们将梦作为神对未来方向的指引。

这种跟占卜差不多的梦境,在西方到亚里士多德时期进入新阶段。亚里士多德认为梦不是超自然现象,而是和人的精神有密切联系。梦和人的睡眠情况,以及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睡眠中踢掉辈子,身体感觉冷,就会梦见身处冰天雪地当中。

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出版。这是当时人们认为关于梦境最科学的解释。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主要运用还原论和因果论,即幼年经历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形成潜意识,对当下产生影响。而幼年经历又大都和狄俄浦斯情节与性相关。

弗洛伊德的理论第一次将梦和科学联系起来,创立精神分析疗法,在当时引起轰动,他本人也成为当时心理学界的权威。

但很快,弗洛伊德的理论遭到非议,精神分析疗法的科学性遭到质疑。

最著名的反对者就是他的两名得意弟子荣格和阿德勒。他们认为老师把所有心理问题都归因在性上太偏狭。

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中,认为梦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相关,但不相反。就像光暗、冷热、强弱等概念,它们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同一种事物的变异。但弗洛伊德却认为梦和现实是潜意识和意识的对立。

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把梦的背景归因于性,使梦和人们的活动分离开,梦只表现了人格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人格。

弗洛伊德说梦是人们愿望的达成。阿德勒反驳说:那些人们没有记住的梦,怎么能达成愿望呢?阿德勒说梦的目标是它所留下来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支持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因为人们时常处于身不由己之中,需要这样一种内心的支持。

所以阿德勒说:“弗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分析学派,忽略了科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要求,即认清人格的一贯性和个人在其各种表现中的一致性。”

到现在我们不难发现,对梦及由此引发的对精神和心理分析的争论,聚焦在科学与否上。弗洛伊德说从前人们对梦的解释是不科学的,而他的弟子阿德勒则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缺乏科学心理学的要求。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普通人是否有能力判断,一些媒体上的心理分析话题是否具有科学性?

这本《这才是心理学》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途径,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学。这本书的英文原版书名是howtothinkstraightaboutpsychology,可以直译为“如何清晰地思考心理学”。

书中有很多内容是连心理学教授在课堂上都不轻易言传的东西,但被作者斯坦诺维奇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了出来。斯坦诺维奇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迄今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了7部著作。他在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

在《这才是心理学》一书中,斯坦诺维奇告诉我们,科学具有哪些特征,如何判断什么是伪心理学。从而教我们学会批判性思维,轻松辨别伪心理学的真实面目。

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需要具备所有科学的特征。

即运用科学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得到科学的应用。跟物理学、化学、天文地理等这些学科一样。

科学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是指基于观察的实践,既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谁有权威谁说了算。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就是人们的猜测,而不是经过观察得出的科学结论。

同时这种观察又不能是细碎零散的,必须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收集到足够多资料,为了解决问题经过分析取舍,由此能得出结论,才叫系统性。每天在朋友圈发几句话只是零散信息,而不是系统资料。

第二,科学的研究结果要产生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

这里的“公共性”是指提交给科学共同体。一项科学发现,如果你发布在微博上,是不能算具有科学的公共性的。提交给科学共同体的目的也是为了“可检验性”,即其他科学家能在同等条件下得到同样结果。

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是他的光电效应理论,而不是相对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前者是被证实了的理论,而诺奖委员会当时始终认为相对论的支持证据还不充足。

这么一说大家就会明白,所谓的“超自然体验”、心灵感应什么的都不具有公众性,而如果媒体上某号称心理学家的人说他有重大发现,但是如果这些发现没有发表在重要的行业期刊上的话,也是不可信的。

第三,科学研究的问题必须真实可解、可以证伪。

什么叫“真实可解”?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把“未知”分为“问题”和“玄谜”,问题是可解的,而“玄谜”只能靠猜测,或者辩论。比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就是玄谜。

悬疑和问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在古代我们无法判断某个皇帝是不是私生子,这在当时是悬疑,但在现代运用DNA技术,这就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可证伪性,就是说这个理论是可以被检验,被证明是有缺陷的。科学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理论、检验、修正的循环中得到进步的。

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迷信,为什么叫迷信,就是因为人们说不出它的毛病在哪。即通常所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

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在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会,认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现在不到10%。因为它不可证伪。就像荣格说的,弗洛伊德带领病人像孩子一样认识自己,却不负责为病人找到出路。

但因为弗洛伊德的名声太大了,对大众理解真正的心理学产生了误导。

同样那些“心灵鸡汤”“小故事大道理”也跟科学关系。比如同样说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既可以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可以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拘小节”。怎么说都是对的。无法反驳就不是科学。

那么我们作为普通人,有什么方法可以轻松辨别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学的真伪呢?

在《这才是心理学》中,斯坦诺维奇为我们提供了辨别真伪心理学的六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个案没有价值。这个很好理解,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没有推广价值或者可复制性。

为什么个案没有价值?因为某种方法对一个人有用,这其中起作用的因素有很多,没有对比,没有去除其他干扰,所以完全不可信。

在医学上有个“安慰剂效应”,在医学实验中,医生如果对病人说,我给你吃的是治疗某种病的特效药,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普通的维生素。但仍然会有一部分实验者吃药后病情有所缓解。这就是安慰剂作用,而不是药的作用。

所以当某个人说他采用了什么办法或吃了什么药治好病的话,到底是药起了作用还是安慰剂的作用,还是其他因素,完全无法判断。

既然个案不可信,但为什么还有人看了电视上某个人描述自己的治疗过程,就相信呢?这是因为这些案例都太生动鲜活了。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比如一场讲座,人们记住的往往都是其中生动的例子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大脑记忆会赋予生动的案例更高的权重,人们会更容易相信这些例子。

所以那些全靠鲜活案例进行宣传的心理学,千万不要相信。

第二个标准是:分清相关性还是因果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们必然存在因果关系。

比如有数据显示,电线杆子多的地方,车祸发生率就高。电线杆和车祸这两个变量在这里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并不是电线杆数量多导致的车祸多。

它们是通过第三个变量联系起来的,那就是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程度高,电线杆多,车多人也多,所以就有了电线杆数量和车祸数量的相关性。

当遇到心理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分清两个变量之间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只相关没因果,就不是科学。

第三点标准是:随机对照实验

《时代》杂志说过:“随机对照试验是现代科学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设置两组被试人员,其中一组作为实验组,来测试某种新药。另外一组作为控制组,不用药。这样就会排除其他的干扰。

以前人们之所以相信迷信手段能治病,就是因为没有设置对照实验,也就是一些伪科学无法证伪的原因。

以上三个判断标准,个案没有价值,分清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以及随机对照实验,让我们知道了伪心理学为什么不科学。但我们还需要知道,科学的心理学为什么科学。

接下来的三个原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心理学。

第一个原则:结论是个概率。

心理学研究的结论跟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概率性的。也就是说某个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而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如果即使你拿着医学界统计数据,去试图说服一个老烟民戒烟,他可能也会毫不在乎。他会举出几个大人物吸烟并长寿的例子来反驳你。

但特例不会让规律失效。根据研究,活到八十五岁的人中只有5%是吸烟者,95%属于不吸烟的人。

科学结论的“吸烟会导致肺癌”,它的准确意思应该是,医学有把握告诉我们,吸烟群体比与之相似的非吸烟群体中的人更容易死于肺癌。但它不会说具体哪些人会死,在什么时候死。这种关系就是概率,它不适用于所有个案。

结论是个概率原则,其实就是个案没有意义的另一面。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要把结论绝对化。

第二个原则是:渐进整合模式。

在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中,都是逐渐完成的,没有突发的新突破,也没有哪一个新实验可以一锤定音。所有的科学都是在无数次实验,无数个结论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的。这叫做“渐进整合模式”。

而且新的发现是能够兼容从前的理论的。就像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定理照样是科学一样。

所以,当看到媒体上宣传所谓“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来自某国的最新科技”之类的说法时,就要提高警惕了。这不符合新理论取得进步的渐进整合原则,很有可能是伪心理学的骗局。

第三个原则是从理论到现实需要有个过程。

科学研究分两种,一种是成果可以直接实际应用的,另一种是距离实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基础研究。很多心理学研究都属于后一种。

很多人对心理学还要做实验这一点感到困惑,他们觉得实验室里的研究与生活毫不相干。其实这还真是误解。

比如法国神经病学家布洛卡发现左脑额下回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引发了人们对左右脑的研究,发现左右脑是独立工作的。这项发现让治疗早期癫痫病人成为可能。

而布洛卡的发现就是通过在实验室解剖遗体发现的。

同样,一些针对动物的实验,比如巴甫洛夫和狗的条件反射实验,其实验成果就可以用来解决人类社会中自闭症儿童的治疗、酗酒和过度肥胖治疗、焦虑障碍等各种问题。

所以,真确认识科学心理学,就要正确理解心理学也是需要在实验室做实验的。一些基础研究暂时无法使用到现实生活中,并不据此就怀疑它不是心理学。从理论到应用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看到这儿,对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你是不是已经有所了解了呢?希望我们都能看穿伪心理学的把戏,科学对待心理上出现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d/128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