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病北京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03/8810613.html “请汗王明天能在崇政殿重赏李喇叭等人,迎合袁崇焕来信所请之‘议和’。”范文程建议皇太极如此做,但皇太极不是很理解范文程的话:“‘议和’便能将袁崇焕除掉吗?” 范文程很坚定地说:“‘议和’不能直接除掉袁崇焕,但议和产生的流言蜚语能,尤其是猜疑;议和一旦破裂袁崇焕承担不起后果,现在就需要现将‘议和’的消息悄悄地传进京城,袁崇焕原定的战略便没用了。” 皇太极还是有些不理解范文程的话,范文程向皇太极说了以下几点,皇太极便明白了: 第一:宁远之战后,袁崇焕主动提出“议和”无非就是想要积蓄力量,暂时的缓兵之计,大金也需要借此机会来调整部署,拖延时间; 第二:袁崇焕提出议和很可能只是他一厢情愿,崇祯帝不同意,朝中很多大臣也会猜忌; 第三:袁崇焕与明朝的宦官之间积怨已深; 第四:流言蜚语可以制造,猜疑也可以人为。 范文程一番分析皇太极恍然大悟,范文程接着为皇太极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远征蒙古,尤其是察哈尔林丹汗; 第二:恩抚朝鲜,互不侵犯; 第三:招抚明将,用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世袭罔替等来招抚。 年袁崇焕派李喇嘛等人前去沈阳为努尔哈赤吊唁,同时恭贺皇太极登上汗位,袁崇焕如此举动确实让皇太极等人一下子摸不到头脑,如此背景下便有了皇太极与范文程上述的对话,范文程原本就是努尔哈赤身边的谋臣,皇太极登上汗位,开始为皇太极效力。 袁崇焕确实有些书生气,而且擅自将毛文龙处死,但整体来说对于大明王朝袁崇焕还是忠心耿耿的忠臣。 宁远之战努尔哈赤虽亲自率领10万大军对战袁崇焕万大军,但血肉之躯终究敌不过红衣大炮的攻击。 宁远未能攻克,努尔哈赤还差点赔上了性命,对于整个大金来说袁崇焕都是最大的敌人。 在谋臣范文程等人的谋划下,皇太极便决定绕道蒙古进攻关内。 袁崇焕对皇太极的这一心思也有所察觉,便多次向崇祯皇帝建议:加强对河北其他地区的防御。 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对袁崇焕的这一建议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对袁崇焕所派出的援军都遣返了回来。 就在袁崇焕建议得不到崇祯帝重视的同时,皇太极已经开始行动。 年十月,皇太极亲自率领10万大军绕道蒙古,直接越过喜峰口,然后兵分三路,开始进入到河北一带,直接将遵化包围。 如此境地下,北京城便成了皇太极到了嘴边的鱼肉。 袁崇焕得知,很是着急便直接决定率领军队入京勤王。 与此同时皇太极已经占领了多处关隘口,正打算攻打通州,没想到袁崇焕用兵如此神速,竟然在皇太极之前占领了通州,并且准备守住通州城与皇太极对战。 皇太极得知这一消息明显很吃惊,见在袁崇焕这里占不到便宜只能暂时放弃攻打通州城 其实皇太极绕道蒙古围困京城也只是迫于无奈之举,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没想到却歪打正着摸到了明朝的死穴。 袁崇焕也是急于入京勤王,护驾心切;没想到皇太极敢只带人奔赴京城,眼看着京畿即将遭难,袁崇焕一时心急便忘了“非禁军不得入京畿”直接率领兵马直接到达广渠门外,并且直接驻扎军队。 袁崇焕确实也很厉害,在广渠门外与皇太极的清军大战一场,皇太极暂时占了下风; 皇太极在袁崇焕那里占不到便宜,便暂时撤兵,退到了京郊一带,开始随意地烧杀抢掠,目的就是想要激怒袁崇焕,让袁崇焕能够孤军深入。 只是袁崇焕并未中了皇太极的计谋,但京城的大臣们却中计了:这些大臣们在京郊地区都有宅子田地,皇太极如此一来让这些大臣们的损失很惨。 明朝的大臣自然拿皇太极没什么办法,但是将自己的损失都算在了袁崇焕的头上,认为是袁崇焕处置不当才导致他们的损失如此惨重,后金军队兵临京城城下。 还有的大臣甚至提出了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一事,总而言之这些大臣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要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 袁崇焕的处境可以说很不好,但袁崇焕并不为所动,依旧坚持抵抗皇太极。 几日后,皇太极的后金军卷土重来,攻打京城左安门一带,不过袁崇焕依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皇太极无功而返。 袁崇焕经过几次抵抗皇太极的后金军,为大明王朝又争取了喘息的机会,各个地方入京勤王的部队纷纷到达京城,若单纯在数量上说:皇太极的后金军确实处于劣势。 皇太极见形势对自己不利,便决定先除掉袁崇焕,所以假装撤兵,然后提出与大明议和,不过暗中却听从范文程等谋臣的建议,使用“反间计”。 打算让崇祯帝对袁崇焕的忠诚产生怀疑,处死袁崇焕。 那么,皇太极究竟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在很多的史书中记载了皇太极使用“反间计”的过程,比如《明史.袁崇焕传》: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在《明通鉴》、《大清实录》、《东华录》等都有相关的记载,记载的内容也都是大同小异,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 皇太极故意让后金的将士们讨论袁崇焕跟他们私下里互通消息,又故意让几个被俘的宦官听到这一消息,然后故意让他们找了一个疏漏逃走。 这些宦官将自己听到的消息告知崇祯皇帝,既然是“偷听到的消息”崇祯皇帝自然对此深信不疑。 而且为了能让崇祯皇帝对此消息没有丝毫的怀疑,皇太极还玩了一个小花招:在与明军的战斗中,故意用之前缴获的袁崇焕部队所使用的箭矢来进行作战,而且还射伤了明军的将领满桂。 之所以将满桂射伤而不是别人,皇太极也有考虑: 满桂是蒙古人,生性豪放憨直,在治疗箭伤的时候发现是袁崇焕部的,并没有怀疑到皇太极的头上,反而很坚定的认为就是袁崇焕要害自己,便进宫向崇祯皇帝告状,要求崇祯皇帝能为自己主持公道。 本身崇祯皇帝就已经认定袁崇焕背叛了大明,满桂此举无疑是更加坚定了崇祯帝对袁崇焕的怀疑 后金的这一计谋确实非常的毒辣,在大明一些宦官本山就对袁崇焕不满,便借机弹劾袁崇焕,不停地往袁崇焕身上泼脏水。 如此下来,确认让人不得不相信袁崇焕就是已经背叛大明,投靠了皇太极。 如果袁崇焕遇到的是英明的君主可能还会洗脱罪名,但崇祯本身就是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的皇帝,他将大明灭亡的原因全部推到臣子们身上,认为是臣子们误了自己。 崇祯在位17年的时间: 大学士换了50位 兵部尚书换了14个 先后杀了总督等10人 巡抚11人 虽然不能说崇祯帝昏庸无道,但他确实是个糊涂皇帝。 在此之前,袁崇焕擅自处死毛文龙,崇祯帝本身就不满意,但纵观整个大明王朝确实没有可用之人,只能先用着袁崇焕; 而皇太极此举,无疑给了崇祯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处死袁崇焕。 崇祯帝自毁长城 正当崇祯帝坚定自己对袁崇焕怀疑的时候,袁崇焕还不知道,还在积极地想办法来应对后金军的进攻。 但崇祯帝已经准备开始动手了: 年十二月初一,崇祯帝借口商量军饷的问题,召袁崇焕等人进宫。 袁崇焕自然是毫无防备,但是袁崇焕刚进宫便被锦衣卫拿下。 崇祯帝非常生气地斥责袁崇焕,历数他的种种“罪行”,然后将其送进了锦衣卫的大牢。 袁崇焕的位置则由满桂负责; 袁崇焕的下属们得知这一消息,差点想要造反,袁崇焕麾下得力干将祖大寿(吴三桂的舅舅)直接带着兵回了山海关。 皇太极见自己的计谋已经成功,便决定回卢沟桥,在永定门与明军对战多日。 明军没有了袁崇焕如同一盘散沙,很明显不是皇太极的对手,明军中的将领要么直接战死,要么被皇太极活捉,皇太极带领后金军直接攻打到了北京城下。 崇祯皇帝很是惊慌,直接处死了兵部尚书王洽,但仍旧不能改变皇太极已经兵临城下的局面。 如此危难的形势下,袁崇焕很是大度,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大明王朝给自己的下属祖大寿写信,让祖大寿能回援京师,祖大寿收到袁崇焕的信立马回援京师,打败了后金军。 与此同时各地入京勤王的部队纷纷与后金军作战,皇太极损失惨重,想要攻下京城的目的眼瞧着完不成了,皇太极无奈只能暂时撤兵。 如此一来大明可以说是大捷,祖大寿也是大功臣;但很奇怪崇祯帝并不感激他袁崇焕,只是重赏了祖大寿等人。 崇祯帝认为大明人才济济,没有袁崇焕照样可以打胜仗,尤其是此次北京保卫战袁崇焕没有参与,大明照样取胜,更加坚定了崇祯帝处死袁崇焕的决心。 说到最后 我认为袁崇焕死的还是比较冤枉的,暂且不论他的行事风格如何,他对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只是被皇太极算计,同时因为宦官对袁崇焕的忌惮,不停地往袁崇焕身上泼脏水,再加上没有遇到明君,惨遭凌迟处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