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邑名门张氏 历史悠久的孝妇河孕育了淄川地区延绵两千余年的文明,特别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段淄川世家大族纷纷崛起。清初著名诗人高珩说“余邑自明嘉隆以来,士大夫彬彬起,多致身公若卿贤,而以厚德名于时者。”在这诸多名门望族之中,淄邑张氏无疑最为显赫的。淄川张氏自明初永乐年间迁入淄川筚路蓝缕开启山林,至崇祯时张至发官至内阁首辅位极人臣,淄邑张氏在各大望族之中无论是其崛起速度还是达到的高度,都是旁人难以企及的。 明清易代之际,张氏家族在谢迁之变中遭遇到毁灭性打击,一门三烈,随后家族亦逐渐趋于衰败。但张氏家族的荣光并为因此而终结,其后张绂纂修《淄川县志》,张笃庆以诗名噪一时…… (一)七世黔首苦耕耘 淄川几大望族始创者或代表人物,其出身以普通平民者居多,张氏家族自然也不例外。具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始祖名张子中,是明初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入淄川的移民。作为外来移民,张氏始祖的生存状态十分艰苦,“占籍但十亩……实始居穷荒” 从二世至六世,张氏一族一直以农耕为主业。在此期间,张氏一族一直秉承和睦邻里的理念,“和气播仁里,古道照严壑”。 经过数代人的辛勤积累,整个家族财富在缓慢积累,张氏子孙自然也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望和诉求。而在当时,一个家族想要崛起,就绕不过科举这道关口。不唯张氏,纵观彼时的名门望族,无不是依靠科举这一手段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进而使整个家族进入繁荣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当时稍具实力的家族,往往都不遗余力的鼓励子孙投身科举之中。 张氏家族从第六世开始逐步走向了由农耕向科举和仕途转型的新道路。张氏的六世祖张聪,能读《论语》入学宫,“入对汉廷策,煌煌明常彦”。七世祖张暴,更是一位“耆硕重里闾,厚质遵常道”,德行为乡里所称赞的谦谦君子。 (二)首位进士张敬 淄邑张氏真正崛起始于第八世张敬。张敬,字尔和,号松石,于明万历五年(年)考取进士,后任礼部的仪制司主事,张氏家族从其开始正式步入官宦世家。 张敬一生博览群书,文学造诣很高,著有《张仪部集》等。张敬“天性淡泊,于世一无所好,独稽古嗜学”“好《左氏》,凡为文必雄浑奥衍,奇伟幽古,自成一家言”张敬一生醉心于读书育人,考中进士后也没有急着去当官,而是继续执教淄川士子,“日夕讲习,寒暑不辍”,其学生中比较有成就的有王教、毕木等。及其为官之后,张敬则始终恪守清廉“重禀律度,惟谨”,甚至“贫不能葬,至今士人犹景慕其清风”。 (三)内阁首辅张至发 淄邑张氏家族的巅峰人物自然非张至发莫属。张至发,字圣鹄,号宪松,张敬的次子,明崇祯时出任内阁首辅,其官职不惟在张氏家族,甚至在淄川众望族之中都是最高的。 张至发早年丧父,其父张敬死时,他只有十三岁。在淄川贤士王载扬和泰安李少崖先生的教导下,张至发学问日长,于明万二十九年(年)进士及第。 张至发的仕途生涯极具传奇色彩,他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非翰林出身的内阁首辅,破了明朝多年的惯例。张至发考取进士后,出任玉田县知县,之后三十年一直远离京城担任地方官员,筑张公堤、劝捐赈……虽然其官声政绩卓然,但根据当时的官场惯例,像他这种非翰林出身的地方官员是绝无可能进入内阁的。但明末动荡不堪的形势下,自然也就不能不破除这些官场陋规。崇祯八年(年)六月,崇祯皇帝有感于京城翰林们不熟悉地方实务,打算在内阁中加入新鲜血液,于是召集几十人进行考核,最终张至发得以入阁,时人评价说“外官入相自公始,盖异数也”。此后不久,张至发升任内阁首辅。但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再加上明末白热化的党争搅局、心性多疑的崇祯皇帝掣肘,张至发担任内阁首辅无甚作为,不到一年时间即“得旨回籍调理”。 张至发位极人臣,却一生“清严详慎”,多次告诫家人“务使吾家若无官”。张至发致仕后,十分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捐赀改建淄城”,首倡捐款将淄川城由土城升级为石城,为家乡做出了贡献。 (四)书法大家张中发 张中发,字智鹄,号仰松,是张至发的哥哥。张中发、张至发兄弟早年丧父,相互勉励学业,待弟弟张至发科举有成之时,张中发很欣慰的说“吾所以穷年佔跸者,佐吾弟耳……富贵非吾志也”,于是“萧然淡浮名,长揖弃经述”。 张中发一生陶情于诗酒,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在当时被认为可以媲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人诧为右军之《兰亭》”。张中发尤其擅长写大字,其大字书法“大可方丈,龙跳虎跃不足拟也”。现淄博市博山区范公祠内尚存其大字书法作品“山高水长”石刻一方,“字大如斗……泼墨叫绝”。 张中发为人清正,某次有人携重金向其行贿,央求张中发向其弟张至发代为说情。张中发义正词严的说“我怎么能因为钱而败坏国家的法度?因为钱而败坏我弟弟的名声呢?(吾岂以货败弟名,且挠朝廷法乎)” (五)一门三烈张泰瑞 明清易代之时,由于社会动荡,张氏一族遭遇到毁灭性打击。这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当属一门三烈的张泰瑞。 张泰瑞,字汝符,张中发之子。张泰瑞的叔父即是官至内阁首辅张至发,按照当时的制度,张至发可以恩荫后世子嗣,虽然他自己有张泰来等六个儿子,但却把恩荫的机会给了侄子张泰瑞。用张至发自己的话说是为了“慰慰吾兄于九京(泉)也”,以此也可以看出张至发与大哥张中发深厚的兄弟之情。 张泰瑞“生性慷慨,尚气节”,曾因事结怨于淄川丁氏丁可泽。顺治四年(年),丁可泽作为内应帮助谢迁反清义军攻占淄川,并借机对张泰瑞展开了报复。张泰瑞及其妻谭氏、儿媳高氏死于此次变乱之中。谢迁起义被清兵镇压后,又有人告发张家“窝藏钜贼”,张家多人被官府逮捕。后来张家花重金多方斡旋挽救,虽然家人都被放了出来,但家业从此也就瓦解了。 直到90年后的乾隆二年(年),朝廷对张泰瑞一家予以旌表,“各给银三十两,建坊于墓,曰:一门三烈。入祀忠义、节孝两祠”。 (六)传承文脉的张绂 谢迁之变对淄邑张氏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家族的科举入仕之路几近中断。张中发之子张泰瑞一家“一门三烈”。张至发的儿子当中,除张泰孚短暂出任过山西孝义县令外,其余诸子基本已与仕途绝缘:张泰来“家声日以微,感慨有余慕”;张泰象“不好问家人生计,不得志于科第……留意岐黄”;张泰恒“以恩荫入太学,性乐高尚,放达山水”…… 使张氏文脉得以继续传承的关键人物是张绂。张绂,字孔绣,是张泰象之子,也即张至发之孙。张绂“绩学工诗,尤精篆隶……所著有《南遊小咏》、《西征遊记》、《适吴笔略》、《楚遊日记》、自著《栗公年谱》、《淄邑遇变记》、《蒙难记》及《闲闲草诗文全集》藏于家”。除此之外,张绂还与唐梦赉等人于康熙二十六年共同纂修了《淄川县志》, (七)诗坛名家张笃庆 谢迁之变后,淄邑张氏最耀眼的明星当属张笃庆。 张笃庆,字历友,号厚斋,张绂之子。由于谢迁之变及祖父张泰象、父亲张绂都未能入仕,门第自然不复张相国当年的荣耀。 张笃庆生于崇祯崇祯十五年(年),尚在襁褓之中即为曾祖父张至发的钟爱。张笃庆自幼跟从长辈人读书,期望能博得一第,进入仕途。顺治十四年(年),年仅十六岁的张笃庆初应童子试,便为学政施闰章所赏识,被赞叹“舌光如电。”。然而此后多次应山东乡试,却始终未能中举。年约而立之年,他应聘到章丘焦毓瑞家坐馆。由于张家焦家原为世谊,宾主相处比较融洽,所以张笃庆在焦家待了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一面教书,一面按期应试。清康熙二十五年(年),他考取了山东第一名拔贡,次年入北京就读国子监,科举上似乎有了一线转机。不料当年应顺天乡试,亦然铩羽。此后张笃庆愤而返回故里,从此开始遨游山水以诗言志。 张笃庆一生著有《昆仑山房集》、《八代诗选》、《班范肪截》、《五代史肪截》、《两汉高士赞》等书,由于晚年家境困难,均未得传世。 张笃庆的高祖张敬能诗,父辈张谱、张询、张诠也皆能诗,并有诗稿藏于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张笃庆也就自幼喜爱诗歌,十四岁从父学《诗法指南》,开始学着作诗。十七岁时,张笃庆与同邑蒲松龄、李尧臣以及两位弟弟结成郢中诗社,“标壮采,抽藻思”,俨然充当了盟主。据说,他年未及冠,便已作有乐府二百余首,受到前辈亲友如高珩等人的称许。年逾花甲时,他还特意去新城居留数月,与已经致仕家居的诗坛领袖王士祯商榷风雅,唱和之作“不下数十首”。 张笃庆一生痴心诗道,诗歌成就很高。其所著作《百一诗》,被王士祯称为“冠古之才”。《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张笃庆“笃庆才藻富有,洋洋洒洒,动辄千言,风发泉涌,不可节制”。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卷四十三》评价他说“昆仑先生才高学富,挥洒万言”。 “张相湖畔白鹭飞”,光阴荏苒,今日的张相故里风景怡人,几百年的家族兴衰,数不尽的才子灵气,为眼前这处张相湖湿地公园平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 般阳紫微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