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doctor/347381/ 在我30年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不少患者,因为听信他人的误导,害怕甚至拒绝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以致延误了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机。这里结合我多年的工作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具体看法。 抗精神病药物,对大脑的工作过程会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暂时的,是安全的。所以,患者对此不必过于担心,坚持按医嘱规范用药治疗,是目前控制精神病症状最有效最快捷的措施。从事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工作30年,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与你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药物对大脑的工作过程是有影响的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影响DA、5-HT、M、H等类型突触受体的神经递质的合成、灭活、重吸收,改变神经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或改变相应神经递质受体的敏感性,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口干口苦,视物模糊、便秘、体位性低血压、代谢紊乱等。 2、抗精神病药物对大脑的影响是暂时的 随着治疗进展,病情控制以后,药物剂量逐步减少,患者重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药物对大脑的影响就会逐步减少。停药以后,通过肝脏降解和肾脏排泄,患者体内的药物会逐步清除,药物对大脑的影响和药物的副作用也就随之消失。 3、抗精神病药物对大脑的影响也与心理因素有关 抗精神病药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对药物的效用、安全性、毒副作用都是经过充分的论证以后,才获得批准上市,临床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网络的非专业传播,社会大众的片面理解,导致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误解,不少患者对药物治疗心生恐惧,注意力过度聚焦于身体的不适反应,加上自我心理暗示和强化作用,使药物的副反应被放大了,患者就会感受到更多的躯体不适。 抗精神病药物对大脑来说总体是安全的。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精神病最重要的方法。对于可能产生的一些副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降低: 1、选择患者能耐受的药物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很多,可选择的空间比较大,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抗精神病药不仅疗效提高,而且副作用明显减少。如果使用的药物副作用比较大,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 2、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 抗精神病药物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并需要适宜的药物浓度,药物的治疗效果与药物剂量之间不是线性关系,不是药量越大,治疗效果就越好。有时剂量过大,不仅未能增加治疗效果,反而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果副作用太重,可以请主诊医师尝试调整药物的剂量或更换药物。 3、积极暗示主动适应 药物的副作用是药物治疗的副产品,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患者可以通过自我的积极暗示法来减少主观上的不适感,采取对应措施来减少副作用。多喝温开水,多漱口,多吃水果可以减少口干口苦感,多吃麻油、香蕉可以减少大便干结。记忆力减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积极暗示来提升记忆效果。增加户外运动,不仅可以减少体重,还可以改善记忆力、注意力,减少便秘,加快病情康复。改善药物的不良方法有很多,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尝试。 精神病药物对大脑活动是一定的影响的,通过主治医生和患者双方共同努力,不仅可以将药物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程度,还可以提升抗精神病药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康复水平。 用我的知识,为你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