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拒更始

时间:2021-8-19 16:55:21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长春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790061.html
光武之拒更始,与昭烈之逐刘璋①,一也;论者苛求昭烈,而舍光武,失其平矣。刘焉之于昭烈②,分不相临,光武则固受更始大司马之命矣。更始起于汉室已亡之后,人戴之以嗣汉之宗社;刘焉当献帝之世,坐视宗邦之陵夷,方且据土而自尊。则焉父子有可逐之罪,而更始无之。如曰更始不能安位而存汉,则璋之弱,又岂足以保三巴而不授之曹操乎③?然则以忠信坚贞之义相责,而昭烈有辞,光武无辞矣。

①昭烈:指蜀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早年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后遭徐州之乱,被吕布驱逐,投奔曹操,为豫州牧。“衣带诏”事件后,进军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不久遭曹操讨伐,战败逃奔河北,依附袁绍。受袁绍之命攻略汝南,遭曹操进攻,南下依附刘表,屯驻新野。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汉中。于章武元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同年,率军讨伐东吴,次年秋在夷陵被陆逊击败。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传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继父亲刘焉之位,担任益州牧。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征讨张鲁并将侵川的消息。内外交逼之下,刘璋迎刘备入益州,想借刘备之力抵抗曹操、张鲁。不料刘备反手攻击刘璋,法正又为刘备内应,刘璋不得已于公元年投降,被迁往南郡公安,后病逝于荆州。传见《三国志·蜀书·刘璋传》。

②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冀州刺史、南阳太守等职。后被任命为益州牧,封阳城侯。刘焉进入益州后,派张鲁盘踞汉中,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兴平元年(),刘焉因背疮迸发而卒。传见《三国志·蜀书·刘焉传》。

③三巴:东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又改为巴、巴东、巴西三郡,合称“三巴”。其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后亦泛指今四川地区。

光武帝抗拒更始帝,与昭烈帝刘备驱逐刘璋是一样的;议论的人苛求昭烈帝,却放过光武帝,有失公允。刘焉对于刘备来说,在名分上没有上下之别,光武帝则本来就接受更始帝的大司马之职了。更始帝兴起于汉朝已经灭亡之后,人们推戴他来继承汉朝的宗庙社稷;刘焉处在汉献帝时代,坐视国家衰败,却致力于割据一方而自加尊号。如此则刘焉父子有应当被驱逐的罪过,而更始帝却没有。如果说更始帝不能安居其位而保存汉朝,则以刘璋的暗弱,又怎能保住四川而不将其拱手送给曹操呢?如此,则以忠信坚贞的大义相责求,昭烈帝有理由,光武却没有理由。

乃光武之不与篡逆同罚也,则固有说。更始之立,非光武兄弟之志也;张卬、朱鲔动摇人心而不能遏,则奉更始而君之,受其??(fū)钺之赐,皆出于弗获已,而姑以自全。君臣之义,生于人心者也。天下方乱,君臣未定,无適主之分义①,同兴讨贼之师,势均德齐而志不属。故更始不任为光武之君,拒之而心固不疚。义非外也,信诸心者,无大疚焉斯可矣。唯然,则光武可逸不忠之罚,昭烈可释不信之咎,皆非可执一切之信义以相纠者也,而于昭烈乎何诛?

①適(dí)主:指做主者。

可是光武帝却没有与篡逆之人一同受到惩罚,则本来就有道理。更始帝被拥立,并不是出于光武兄弟的志向;张卬、朱鲔动摇人心而无法遏止,于是奉立更始帝为君主,接受其封爵赏赐,都是出于不得已,姑且以此来保全自己。君臣之义,是从人的内心深处产生的。天下正处于大乱,君臣名分未定,没有正统君主的名号和君臣之义,大家同兴讨贼之师,势力、德行均等而志向不统一,不愿相互统属。所以更始帝不胜任做光武帝的君主,光武帝抗拒其命而内心本来就不会感到愧疚。义并非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真实情感,因而光武帝内心没有大的愧疚,是可以理解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则光武帝可以逃脱不忠的惩罚,昭烈帝可以免除不讲信用的责难,这些都不是可以用一个确定的信义标准来责求的,而对昭烈帝有什么可以声讨和责备的呢?

《白话资治通鉴》付费音频全集约集音频,只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l/11081.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