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员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10206/778.html 人物简介 艾瑞克·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埃里克森祖籍丹麦,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年入美国籍。年,在安娜·弗洛伊德的影响下,埃里克森学习了解了哈特曼、沙利文等人有关自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年,埃里克森加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年,埃里克森在耶鲁大学从事人类关系相关研究工作,并在耶鲁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年,埃里克森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儿童指导”相关理论研究。年,《儿童与社会》出版,其中描绘了埃里克森有关人生的八个阶段的理论。年起,埃里克森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年退休。年病逝。 埃里克森一生出版了许多著作,主要有:《儿童与社会》《同一性与生命周期》《理解与责任》《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新的同一性维度》《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游戏与理由》《生命周期的完成》等。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以及对大量病例的分析,在批评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他的理论又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个性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我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其发展经历几个连续又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后期的发展阶段也可以克服前期出现的问题。在任何一个阶段,个体都可以在前后两个阶段之间往复发展。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具体如下: 一、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婴儿期:0-1岁) 信任感使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这种信任感是在出生头两年发展起来的。婴儿最迫切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护。这个阶段的矛盾是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由于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哭闹,他们所表现的“哭闹”实际上就是在向父母提出“希望”。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行为,并给予充分的配合与反应(如声音、接触等),那么就会返回给婴儿信号——他们是可以信任的,信任感由此建立起来;反之,若孩子发出的信号没有被察觉或接收,就会使婴儿产生不信任感,未来在陌生环境中也更容易产生焦虑。 信任>不信任 容易形成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跃、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富于理想,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儿童形成恐惧特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一些人一生中对他人都是疏远和退缩的,这就是典型的对外界不信任的表现。 信任<不信任 ·儿童依恋关系· ①安全依恋(Secure)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 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③不安全依恋、反抗型(insecureambivalent) 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二、自主感对羞怯感和怀疑感 (儿童期:1-3岁) 如果说前一阶段还处在依赖性较强的阶段,那么这个阶段的儿童就要学会许多动作,他们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许多事情喜欢自己动手,不愿他人干预。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 如果父母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三、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初期:3-6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发展其想象力与自由地参与活动感兴趣,儿童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他有可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另外,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幼儿主动行为结束后却受到了负面的反馈(如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四、勤奋感对自卑感 (学龄期:6-12岁) 这是儿童进入学校掌握知识、技能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被赋予一些期望他们去完成的社会任务。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如果儿童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如孩子在学习经常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时老师多次批评)。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否则这个孩子以后做事就会畏缩,不自信。 五、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青春期:12-18岁) 这个时期儿童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现了自我同一性,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此阶段非常重要,其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阶段任务的完成有着密切关系。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六、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早期:18-25岁) 这是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产生孤独感。 七、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期:25-65岁) 这是人成家立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停滞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繁衍是以帮助和培养下一代的方式形成的与他人的联系。 埃里克森用繁衍这个术语来概括自我之外,保证社会持续和发展的一切创造物:孩子、思想、产品和艺术作品等等。 八、完善感对绝望感 (成熟期:65岁-死亡) 这是一个人一生主要努力趋近完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完善感是一种接受自我衰老的事实、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所以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人们回顾这一辈子“开枝散叶,儿女孝顺,生活充实,不白活一回”等描述。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 “我发现一些老人,拒绝很多新的事物,就是越来越固执了。我希望自己老了的时候,变得更加的开阔,能接纳一切人,对身份、对地位,都没有偏见,对世界还很好奇,但有正义感,而且能够很勇敢。”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评价 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统一,把人的一生看做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强调自我在发展中的成熟和作用,并且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人格发展很有价值;同时,从毕生发展的角度诠释人格发展的模型对人格发展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但同时,也有大量研究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探讨,也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批评: ①缺乏可证实的数据,思辨性和经验性较强,科学性和实证性较弱; ②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在发展中的作用; ③认为自我是按照先天成熟顺序的安排来发展的,先天因素决定后天因素,生物因素决定社会因素,这实质上还是一种生物学化的先天预成论的观点; ④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个人心理社会发展的,个人的心理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但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社会发展是如何以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这体现出埃里克森的理论是一种个人一社会发展的机械平衡论。 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是建立在对男性的研究上,对于女性来说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女性对亲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