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士兵宁愿战死,为什么也不敢躺下装死

时间:2023-3-5 13:22:0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年8月,随着最后一个法西斯国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

这场战争的巨大伤亡给人类留下了沉重的心理阴影,据战后统计,各国士兵阵亡人数高达余万,负伤人数超过1.亿,带来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美元。

作为后人,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普通人可能很难想象战场的残酷程度。对此有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既然明知道在战场上九死一生,那么为什么这些士兵宁愿在战场上战死,也不敢直接躺下装死呢?实际上,这个看起来很"机智"的举动往往意味着作死。

古代军队的解决办法

战场是残酷的修罗场,对于这点,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任何质疑。因此在个人求生意志的作用下,无论何时在哪里爆发战争,都会有逃兵的存在。换句话说,逃兵现象是每一支军队都需要为之头痛的难题。

在古代,军队解决逃兵问题的方法是严格规整的阵型。无论是古罗马军团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战争,中外军队都会把阵型训练视为最重要的训练内容。

以极具代表性的罗马方阵为例,它是罗马军团的基础作战单位,由2支百人队所构成,每横列20人,纵6人,人与人之间保持2米左右的距离。

按照罗马军队的训练,每一个罗马方阵的阵型都是极为严格的,容不得丝毫误差。首先,体力最强、且有一定战斗经验的青年士兵被放置在阵型的最前方,他们手持重标枪,在距离敌军20米左右时会投掷标枪发起远程攻击,同时完成疏散。

位于阵型中层的是装备最好的壮年士兵,他们装备一支重标枪、一把宽刃短剑与一个圆盾,负责迎接两军短兵相接后的冲击。

而位于阵型后层的是作战经验最丰富的成年兵,年龄在5岁左右,他们手持一支长矛、一把短剑和一个圆盾,负责稳固整体阵型,确保方阵不会被敌军的冲锋所摧垮。

从这里可以看出,罗马方阵的每一个士兵都各司其职,有着自己的独立战术定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想要倒地装死的士兵可能首先就被后方的战友践踏而死,毕竟这个方阵没有给苟活者留下任何空间。

对于士兵而言,想要活下去就唯有一个方法:与自己的战友紧密配合,扛住敌军的冲锋,待击垮敌军后,自己的生存率也就得到保证了。

近现代军队的解决办法

不过,随着枪械、火炮等热武器被应用于战场上,古代士兵的集体密集阵型基本等同于无脑自杀式的攻击,已然被时代所淘汰。那么,在阵型战术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各国军队会用什么方式确保士兵不会大面积地出现"苟且偷生"的问题呢?

首先就是督战队这一角色的应用,它最早在沙皇俄国的军队中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各国军队的中坚力量——骑士都是有贵族头衔的存在,在贵族荣誉感的趋势下,很少有骑士会作出战场装死、自毁名誉的行为。

但沙皇俄国比较特殊,由于其采用残酷的农奴制度,俄国士兵的来源大多为强行征兵入伍的农民,战斗意志非常薄弱,战事稍微激烈一些就会逃跑装死,这也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一度被北欧、西欧各国所压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沙皇彼得大帝开始任命贵族担任督战队的角色,他们手持火枪,带领精锐小队坐镇于军队后方,一旦发现前方士兵有作战不力的行为,例如掉头逃跑、原地装死、拒绝冲锋等等,督战队就会毫不留情地将其现场处决。

在督战队的严格监督下,俄国士兵的畏战风气得到了净化。对于这些士兵而言,与其被督战队毫无代价地处决,还不如直接战死沙场,至少还能给家乡的亲人换来一些抚恤金。

凭借着人海优势与无情的督战队制度,沙皇俄国在16世纪成为了欧洲强国之一,但欧洲军队也因此称呼农奴制度下的俄军是"灰色牲口"。

不过,随着热兵器的大规模应用,欧洲各国也只能将军队的征兵来源拓展到平民,在贵族荣誉感失效的情况下,沙皇的督战队制度就显得很有价值了。

于是在一战时期,督战队已经在欧洲各国的军队里得到了大量部署,这也让一战的惨烈程度达到了空前水平。任何妄图装死的士兵,首先就会被督战队的枪口无情射杀。

据统计,一战各国阵亡人数超过万人,负伤人数超过万人,其中最残酷的凡尔登战役更是打光了双方百万人级别的精锐兵力,堪称"凡尔登绞肉机"。

精神层面的士气鼓舞

不过,尽管督战队可以有效制止小部分士兵的畏战行为,让那些有心装死的士兵被迫起身冲锋,但是督战队本身的人数显然不可能比得上前线总兵力。

这就意味着部队一旦陷入绝境,很快就会由于士气的全面崩溃而快速溃败。因此,比督战队更有效的手段是精神层面的士气鼓舞。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二战时期的苏联军队。苏联军队是最早在部队里设立"政委"一职的军队,而政委的任务就是负责全体士兵的精神思想工作,让这些士兵意识到自己的战斗对国家、对民族具有的重大意义。

而且在实际作战时,这些政委并不是像督战队那样坐镇后方,而是以身作则,带头冲锋。在苏军政委的鼓舞下,苏联军队的作战士气可谓居高不下。

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战役等一系列大型战事中,苏军虽然都面临装备精良的德军带来的巨大压力,以至于出现了士兵平均存活时间小于24小时的惊人伤亡情况,但这些苏军士兵都在政委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为了祖国与民族而战。

可见,只要赋予士兵足够的精神鼓舞,那么他们是有能力做到舍生取义的,而这样的方式或许比残酷的督战队更加有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d/12890.html
------分隔线----------------------------